1 绪论 | 第1-29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25页 |
·生态安全研究概况 | 第10-14页 |
·生态补偿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生态足迹研究概况 | 第16-25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5-26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6-29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 第29-45页 |
·理论基础 | 第29-37页 |
·人地关系理论 | 第29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9-31页 |
·生态价值理论 | 第31-34页 |
·公共产品理论 | 第34-35页 |
·外部性理论 | 第35-37页 |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 | 第37-43页 |
·生物生产性土地 | 第37-39页 |
·生态足迹计量的指标体系 | 第39-41页 |
·生态足迹计量方法与步骤 | 第41-43页 |
·生态足迹分析与生态安全、生态补偿的关系 | 第43-45页 |
3 关中地区概况 | 第45-55页 |
·关中地区自然概况 | 第46-49页 |
·关中地区社会经济概况 | 第49-51页 |
·关中地区土地利用现状 | 第51-55页 |
4 关中地区各地市(区)生态足迹计算与生态安全分析 | 第55-75页 |
·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确定 | 第55-59页 |
·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55-57页 |
·关中地区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的计算 | 第57-59页 |
·各地市(区)生态足迹计算和分析 | 第59-69页 |
·生态足迹需求的计算 | 第59-63页 |
·生态足迹供给的计算 | 第63-64页 |
·生态足迹平衡表 | 第64-66页 |
·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分析 | 第66-69页 |
·各地市(区)生态安全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 第69-75页 |
·生态安全状况分析 | 第69-73页 |
·提高生态安全程度的对策 | 第73-75页 |
5 西安市各区县生态足迹计算与生态补偿分析 | 第75-95页 |
·各区县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 | 第75-83页 |
·生态足迹的计算 | 第75-77页 |
·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及对比分析 | 第77-83页 |
·各区县生态价值计算与空间扩展 | 第83-85页 |
·生态价值的计算 | 第83-84页 |
·生态价值的空间扩展及其影响 | 第84-85页 |
·各区县生态补偿分析 | 第85-91页 |
·生态补偿依据分析 | 第85-87页 |
·生态补偿结构体系分析 | 第87-91页 |
·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 | 第91-95页 |
·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绿色GDP”制度 | 第91-92页 |
·建立地方政府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 第92-93页 |
·建立保护环境同消除贫困相联系的机制 | 第93页 |
·建立多层次的生态补偿机制 | 第93-94页 |
·建立生态补偿监测、评估机制 | 第94页 |
·倡导全新的发展观、财富观和资源观 | 第94-95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95-99页 |
·结论 | 第95-97页 |
·问题和讨论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