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 第1-13页 |
一、“天行有常”——自然及其规律的客观自存性 | 第13-22页 |
(一) 先于荀子的论“天”之声 | 第13-15页 |
(二) “天职” | 第15-18页 |
(三) “天功” | 第18-20页 |
(四) “天职”、“天功”与“神”的辨证 | 第20-22页 |
二、“制天命而用之”——人与天、地相“参”的展开和必然结果 | 第22-30页 |
(一) “不求知天” | 第22-24页 |
(二) “知天” | 第24-27页 |
(三) “制天命而用之” | 第27-30页 |
三、“明于天人之分”——追求“天功”和“人治”的分际与协和(度) | 第30-36页 |
(一) 解“违天”和“慕天”之蔽而“知天” | 第30-32页 |
(二) 解“错己”和“人袄”之蔽而“敬己” | 第32-35页 |
(三) 天人和谐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 第35-36页 |
四、“强本”“节用”与“隆礼”“重法”——总论“天”“人”前提下对社会理想和现实之兼顾 | 第36-45页 |
(一) “强本而节用”与“养备而动时” | 第37-39页 |
(二) 循儒之理想尚“礼”与“贤” | 第39-41页 |
(三) 据现实而兼重“法”与“刑” | 第41-43页 |
(四) 礼义政刑之合理性的论证理路 | 第43-45页 |
余论 | 第45-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