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与留白
前言 | 第1-18页 |
一、课题缘起 | 第12-1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四、论文框架 | 第15-16页 |
附表1 | 第16-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4页 |
第一节 空白的内涵 | 第18-22页 |
一、建筑实体和建筑空间 | 第18-19页 |
1.环境中的建筑实体 | 第18-19页 |
2.建筑空间 | 第19页 |
3.建筑围护 | 第19页 |
二、建筑空间和空白 | 第19-21页 |
1.建筑空间具有场所的普遍特点 | 第20页 |
2.建筑是城市的参与者 | 第20页 |
3.行走 | 第20页 |
4.建筑空间和空白 | 第20-21页 |
三、空白的意义层次解析 | 第21-22页 |
1.几何学维度 | 第21页 |
2.感官和空白 | 第21-22页 |
3.精神和空白 | 第22页 |
第二节 空白的表现形式研究 | 第22-27页 |
一、绘画和抽象 | 第23-24页 |
1.透视和轴测 | 第23页 |
2.至上主义 | 第23-24页 |
3.极少主义绘画 | 第24页 |
二、国画中的白 | 第24-25页 |
1.白处的联想 | 第24页 |
2.白的塑形能力 | 第24-25页 |
3.国画的抽象 | 第25页 |
三、建筑空间的形态 | 第25-26页 |
1.内部空间的形态 | 第25-26页 |
2.外部空间的形态 | 第26页 |
3.空间的不确定性 | 第26页 |
四、空间的呈现方式 | 第26-27页 |
1.空间的观察角度 | 第26-27页 |
2.空间体系的隐蔽性 | 第27页 |
3.建筑空间的容量 | 第27页 |
第三节 建筑设计中的留白命题 | 第27-34页 |
一、建筑设计中的留白命题的意义层次 | 第28-29页 |
1.环境是建筑设计的根本对象 | 第28页 |
2.创作的任务 | 第28页 |
3.对创作结果的衡量 | 第28-29页 |
二、内部空间设计 | 第29-30页 |
1.外在秩序的反映 | 第29页 |
2.无序 | 第29页 |
3.中心 | 第29-30页 |
三、空间体系设计 | 第30-32页 |
1.静态空间体系 | 第30-31页 |
2.动态空间体系 | 第31页 |
3.空间体系和环境 | 第31-32页 |
四、开放体系设计 | 第32-34页 |
1.建筑实体之间的相互矛盾 | 第32页 |
2.建筑空间的开放要求 | 第32-33页 |
3.设计要素的重叠 | 第33-34页 |
第二章 建筑平面留白的基本问题 | 第34-50页 |
第一节 平面点的空间属性 | 第34-38页 |
一、点的控制性 | 第34-36页 |
1.点的标志性 | 第35页 |
2.点的匀质性 | 第35页 |
3.点的方向性 | 第35-36页 |
二、群点的相互关系 | 第36-38页 |
1.群点的竞争 | 第36-37页 |
2.拓扑关系和中心感 | 第37页 |
3.空白借助分散的群点进行表意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建筑空间的限定及其矛盾 | 第38-41页 |
一、空间在设计中的地位 | 第38页 |
二、建筑围护与建筑空间的平面冲突 | 第38-39页 |
三、平面中建筑空间的势能分析 | 第39-41页 |
1.开口的势能 | 第39-40页 |
2.从万神庙到希腊十字和拉丁十字 | 第40页 |
3.异形平面和应力平衡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建筑平面空间的留白技法 | 第41-48页 |
一、建筑平面造型的基本手段 | 第41-42页 |
1.平面实体的过程性意义 | 第41页 |
2.平面造型的意义层次结构 | 第41-42页 |
二、开放建筑围护的意义 | 第42页 |
1.建筑围护形式的平衡 | 第42页 |
2.开放的理由 | 第42页 |
三、建筑平面留白的具体手法研究 | 第42-48页 |
1.建筑平面开口错位设计 | 第43页 |
2.建筑围护线段化设计 | 第43-44页 |
3.建筑围护装饰化设计 | 第44页 |
4.建筑围护格构化设计 | 第44页 |
5.建筑围护的解构设计 | 第44-45页 |
6.建筑围护符号化设计 | 第45页 |
7.建筑围护的选择性 | 第45-47页 |
8.利用环境的建筑围护 | 第47-48页 |
第四节 建筑平面留白研究的节点 | 第48-50页 |
一、实体的批判 | 第48页 |
二、平面创作结构的重叠 | 第48-49页 |
三、环境空白的提炼和升华 | 第49页 |
四、重视层次间联系 | 第49-50页 |
第三章 建筑空间留白的基本问题 | 第50-68页 |
第一节 屋面的浮力 | 第50-54页 |
一、屋面限定的矛盾 | 第50-52页 |
1.屋面限定的溯源意义 | 第50-51页 |
2.屋面的背景 | 第51页 |
3.屋面作为限定的矛盾 | 第51-52页 |
二、屋面的重力与浮力 | 第52-53页 |
1.穹窿与大屋顶 | 第52页 |
2.屋面的浮力 | 第52-53页 |
3.表现浮力的意义 | 第53页 |
三、几种穿透屋顶平面的要素 | 第53-54页 |
1.光线 | 第53-54页 |
2.视线 | 第54页 |
3.空气 | 第54页 |
第二节 空间造型手法与留白 | 第54-62页 |
一、空间的自由度 | 第55-56页 |
1.水平方向上的自由度 | 第55-56页 |
2.垂直方向的自由度 | 第56页 |
3.自由度和留白 | 第56页 |
二、建筑外围护的空间渗透 | 第56-58页 |
1.应力紧张的边缘 | 第57页 |
2.动态的视点 | 第57-58页 |
3.匀质的光线 | 第58页 |
三、留白与外围护设计手法的结合 | 第58-62页 |
1.立面多层次设计 | 第58-59页 |
2.立面格构设计 | 第59页 |
3.打破完整性设计 | 第59页 |
4.实体逻辑隐性设计 | 第59-60页 |
5.分解体积设计 | 第60页 |
6.水平错动感设计 | 第60页 |
7.立面边缘开敞设计 | 第60-61页 |
8.运用线条造型设计 | 第61页 |
9.运用三维空间造型设计 | 第61-62页 |
10.立面透空设计 | 第62页 |
第三节 建筑内围护设计与留白 | 第62-68页 |
一、建筑空间的功能 | 第62-64页 |
1.工作和休息 | 第63页 |
2.窥探的条件 | 第63页 |
3.私密空间的开放设计 | 第63-64页 |
二、空间的室内化和室外化设计 | 第64-65页 |
1.庭院 | 第64页 |
2.中庭 | 第64-65页 |
3.建筑空间的生态设计 | 第65页 |
三、留白与内部空间设计手法的结合 | 第65-68页 |
1.顶面的延伸设计 | 第65-66页 |
2.地面的延伸设计 | 第66页 |
3.空间景深设计 | 第66页 |
4.空间的穿插和渗透 | 第66-68页 |
第四章 留白与建筑设计体系 | 第68-84页 |
第一节 建筑设计体系的开放 | 第68-74页 |
一、建筑功能的环境整合 | 第69-70页 |
1.公共空间的环境整合功能 | 第69页 |
2.自助空间 | 第69-70页 |
3.私密空间的发展 | 第70页 |
二、建筑的边缘 | 第70-71页 |
1.灰空间设计 | 第70-71页 |
2.建筑空间的边缘应力 | 第71页 |
3.边缘空间的缝合功能 | 第71页 |
三、留白与空间组织手法的结合 | 第71-74页 |
1.外部空间作为空间中枢 | 第72页 |
2.内核空间虚处理设计 | 第72-73页 |
3.环境的空间渗透设计 | 第73页 |
4.底层架空的留白意义 | 第73-74页 |
5.融入环境的建筑设计 | 第74页 |
第二节 空白内涵拓展和建筑设计手法 | 第74-78页 |
一、设计背景的制约 | 第75-76页 |
1.内与外 | 第75页 |
2.客体与主体 | 第75页 |
3.社会价值反映 | 第75-76页 |
二、历史要素的设计介入 | 第76-77页 |
1.环境背景的历史意义 | 第76-77页 |
2.设计手法对历史要素的呼应 | 第77页 |
3.集体无意识的设计反映 | 第77页 |
三、时间的设计介入 | 第77-78页 |
1.设计对抗时间 | 第77-78页 |
2.顺应时间轴的设计 | 第78页 |
第三节 外部空间与留白 | 第78-84页 |
一、外部空间的概念 | 第78-80页 |
1.外部空间与自然空间 | 第78-79页 |
2.外部空间的相对性 | 第79页 |
3.外部空间与城市发展 | 第79-80页 |
二、组群设计的三对概念 | 第80-82页 |
1.集中和分散 | 第80-81页 |
2.效率和模糊 | 第81页 |
3.控制与生长 | 第81-82页 |
三、场所与留白 | 第82-84页 |
1.场所和空间的概念分离 | 第82页 |
2.空间的集体性 | 第82-83页 |
3.场所和背景 | 第83-84页 |
第五章 留白的设计价值取向 | 第84-91页 |
第一节 实体地位的重新定位 | 第84-86页 |
一、建成环境的制约 | 第84-85页 |
1.自然环境品质 | 第84-85页 |
2.历史意向叠加 | 第85页 |
3.实体和空间的相对关系 | 第85页 |
二、实体的辅助意义 | 第85-86页 |
1.实体的临时性 | 第85页 |
2.实体的过程性 | 第85-86页 |
3.空间的公共性 | 第86页 |
第二节 设计结构各层次的重叠和透明 | 第86-88页 |
一、设计意义层次的重叠 | 第86-87页 |
1.空间的莫基意义 | 第87页 |
2.设计层次的分解 | 第87页 |
3.空间的实践能力 | 第87页 |
二、设计意义层次的透明 | 第87-88页 |
1.空间开放性要求 | 第88页 |
2.行为的串联线索 | 第88页 |
三、设计的弹性工 | 第88页 |
第三节 以空间为本 | 第88-91页 |
一、自然空间的整合功能 | 第89页 |
1.空间中自然品质 | 第89页 |
2.整合的基础 | 第89页 |
二、对背景进行设计 | 第89-91页 |
1.被服务的空间 | 第89-90页 |
2.空间的活力 | 第90-91页 |
结语 | 第91-93页 |
一、结论部分 | 第91页 |
二、后续研究可能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5页 |
图片索引 | 第95-100页 |
在校研究成果、发表论文及个人简历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