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植物对逆境应答的分子机制研究 | 第12-28页 |
引言 | 第12页 |
1.植物抗渗透胁迫的分子机制 | 第12-27页 |
·渗透胁迫诱导基因产物及功能 | 第13-14页 |
·第一类基因效应产物 | 第13-14页 |
·第二类基因调控产物 | 第14页 |
·渗透胁迫信号传导和基因表达调控 | 第14-21页 |
·渗透胁迫信号的感受及信号的跨膜传递 | 第14-16页 |
·渗透胁迫信号转导中的第二信使 | 第16-18页 |
·渗透胁迫诱导基因的表达调控 | 第18-21页 |
·逆境基因克隆的策略及功能验证的方法 | 第21-27页 |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第21-24页 |
·基因表达的检测 | 第24-27页 |
2.研究设想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基因克隆及差显分析 | 第28-99页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28-40页 |
1.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材料及处理 | 第28页 |
·质粒和菌种 | 第28页 |
·工具酶及主要试剂 | 第28页 |
·主要仪器 | 第28-29页 |
2.实验方法 | 第29-40页 |
·水稻总RNA提取 | 第29页 |
·水稻RNA检测 | 第29-30页 |
·mRNA差异显示及基因片段克隆 | 第30-40页 |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30-32页 |
·玻璃粉纯化回收片段 | 第32页 |
·连接转化 | 第32-33页 |
·DNA测序 | 第33-35页 |
·RT-PCR分析 | 第35-36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6-37页 |
·cDNA全长的RACE克隆 | 第37页 |
·SDS-PAGE原核蛋白表达检测 | 第37-40页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40-99页 |
1.逆境基因的克隆与分离 | 第40-43页 |
·RNA的提取及检测 | 第40页 |
·荧光差异显示筛选片段 | 第40-41页 |
·大矩阵筛选差异基因 | 第41-43页 |
·干旱处理后差异显示大矩阵 | 第41页 |
·干旱处理后组织特异性表达差异 | 第41-42页 |
·阳性克隆的筛选及转化 | 第42-43页 |
2.逆境基因的分析 | 第43-99页 |
第一节 osRAN2基因的分析 | 第43-51页 |
第二节 一个类远红光修复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 第51-56页 |
第三节 一个类GA响应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 第56-62页 |
第四节 一个水稻核糖体蛋白osL24e相似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第62-67页 |
第五节 一个类休眠相关基因os879x008的克隆与分析 | 第67-72页 |
第六节 细胞膜上一个类Na~+/H~+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 第72-77页 |
第七节 一个水稻类26S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 第77-82页 |
第八节 一个预测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 第82-88页 |
第九节 水稻ABC转运器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 第88-95页 |
第十节 依据ABA信号传导的基因分类 | 第95-99页 |
第三章 ABA对水稻内部生理物质的影响 | 第99-106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100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处理 | 第100页 |
·碳水化合物的提取和测定 | 第100页 |
·碳水化合物相关酶提取和活性测定 | 第100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100-106页 |
·ABA对水稻愈伤组织内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ABA对培养过程中非还原糖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ABA对水稻愈伤组织中淀粉含量的影响 | 第102页 |
·ABA对水稻愈伤组织内还原糖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ABA对愈伤组织内F/G动态影响 | 第103-104页 |
·ABA对与糖代谢有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106-109页 |
·FDD荧光差异显示技术 | 第106页 |
·逆境基因作用的复杂性 | 第106-107页 |
·信号传导与ABA的关系 | 第107页 |
·不依赖ABA调节的基因 | 第107页 |
·依赖ABA调节的基因 | 第107页 |
·逆境基因序列中的互作位点特性 | 第107页 |
·ABA与水稻生理代谢的关系 | 第107-109页 |
展望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0页 |
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