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砾)岩油藏储层流动单元研究--以沙南油田沙丘5井区为例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1 绪论 | 第7-1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研究技术思路 | 第11页 |
·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成果 | 第11页 |
·本文所取得的突破和进展 | 第11-13页 |
2 油藏地质特征 | 第13-17页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3页 |
·油藏地质概况_ | 第13-15页 |
·成藏机理 | 第15页 |
·勘探开发简况 | 第15-17页 |
·勘探开发历程 | 第15-16页 |
·开采现状 | 第16-17页 |
3 流动单元定义及相关概念 | 第17-19页 |
·流动单元定义 | 第17-18页 |
·流动单元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4 流动单元划分依据和方法 | 第19-29页 |
·流动单元划分依据 | 第19页 |
·流动单元划分原则 | 第19-20页 |
·流动单元划分方法 | 第20-29页 |
·露头沉积界面分析方法 | 第20页 |
·储层参数分析方法 | 第20-27页 |
·反映沉积环境的特征参数 | 第20-22页 |
·反映储层宏观物性的参数 | 第22-24页 |
·微观孔隙结构参数法 | 第24-26页 |
·油藏非均质综合指数法 | 第26页 |
·传导系数、存储系数法 | 第26-27页 |
·生产动态参数法 | 第27页 |
·储层层次分析方法 | 第27-29页 |
5 沙南油田沙丘5井区流动单元划分 | 第29-46页 |
·流动单元层次结构 | 第29-31页 |
·地层划分对比 | 第31-34页 |
·划分对比原则 | 第31页 |
·标志层(段) | 第31-32页 |
·对比结果 | 第32-34页 |
·取心井流动单元划分 | 第34-40页 |
·概率统计法 | 第34-35页 |
·系统聚类分析法 | 第35-40页 |
·非取心井流动单元划分 | 第40-44页 |
·判别分析理论 | 第40页 |
·逐步判别方法原理 | 第40-42页 |
·非取心井流动单元划分 | 第42-44页 |
·储层流动单元的分类评价 | 第44-46页 |
6 储层流动单元的分布特征 | 第46-57页 |
·流动单元渗流屏障研究 | 第46-50页 |
·泥岩隔夹层 | 第47-48页 |
·钙质隔夹层 | 第48-49页 |
·物性夹层 | 第49-50页 |
·储层流动单元的平面展布特征 | 第50-54页 |
·流动单元平面图的绘制 | 第50-54页 |
·克立金插值方法 | 第50页 |
·流动单元平面展布 | 第50-52页 |
·流动单元与沉积微相关系 | 第52-54页 |
·储层流动单元的剖面展布特征 | 第54-55页 |
·储层流动单元的空间展布特征 | 第55-57页 |
7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的应用 | 第57-62页 |
·流动单元在注水井中的生产动态特征 | 第57-59页 |
·流动单元在油井中的生产动态特征 | 第59-60页 |
·探讨利用流动单元提高渗透率解释精度方法 | 第60-62页 |
8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图 | 第68-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