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零散空间环境初探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城市零散空间概念 | 第11-15页 |
·城市零散空间概念的提出 | 第11-13页 |
·城市零散空间的涵义 | 第13-14页 |
·城市零散空间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目前有关研究现状和已取得的成果 | 第15-16页 |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 第16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资料收集和文献分析 | 第17-18页 |
·观察参与 | 第17页 |
·草图图示 | 第17-18页 |
·现场笔记 | 第18页 |
·访谈 | 第18页 |
·实证研究 | 第18页 |
·论文框架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城市零散空间综述 | 第20-40页 |
·城市零散空间形成、消失的原因分析 | 第20-25页 |
·现有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疏漏 | 第20-22页 |
·与城市功能和基本生活脱节 | 第20-21页 |
·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漠视 | 第21-22页 |
·历史原因造成空间使用功能的丧失或转换 | 第22页 |
·自然环境对空间使用的影响 | 第22-23页 |
·社会和城市经济方面的影响 | 第23-24页 |
·人的行为活动需要 | 第24-25页 |
·城市零散空间的类型 | 第25-32页 |
·按区位分类 | 第25-26页 |
·城郊结合部 | 第25-26页 |
·城市中心区 | 第26页 |
·老城区 | 第26页 |
·按位置分类 | 第26-29页 |
·街道和街巷 | 第26-27页 |
·建筑之间 | 第27页 |
·人行道 | 第27-28页 |
·交通设施和交通空间 | 第28-29页 |
·滨水空间 | 第29页 |
·按使用性质分类 | 第29-31页 |
·商业性 | 第29-30页 |
·休闲性 | 第30页 |
·社交性 | 第30-31页 |
·按形态分类 | 第31-32页 |
·线性 | 第31页 |
·不规则形态 | 第31-32页 |
·城市零散空间的空间构成 | 第32-37页 |
·空间构成要素 | 第32-35页 |
·物质构成要素 | 第32-34页 |
·非物质构成要素 | 第34-35页 |
·空间形态 | 第35-37页 |
·城市零散空间及其使用的特点 | 第37-40页 |
·零散空间具有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共性 | 第37-38页 |
·零散空间的特性 | 第38-40页 |
·空间分布 | 第38页 |
·使用方式 | 第38页 |
·社会意义 | 第38页 |
·使用主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城市零散空间的评述 | 第40-55页 |
·零散空间存在的价值及必然性 | 第40-50页 |
·零散空间对城市多样化功能的补充 | 第40-44页 |
·城市的多样性 | 第40-42页 |
·设计对满足多样性要求的局限 | 第42-43页 |
·零散空间对城市多样化功能的补充 | 第43-44页 |
·符合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要求 | 第44-47页 |
·空间的公共性 | 第44-46页 |
·空间的活力 | 第46-47页 |
·具有社会学意义 | 第47-50页 |
·零散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安全 | 第47-48页 |
·零散空间与城市弱势人群 | 第48-50页 |
·积极和消极的城市零散空间 | 第50-55页 |
·积极的城市零散空间 | 第50-52页 |
·物质环境 | 第50-51页 |
·使用者的活动 | 第51-52页 |
·消极的城市零散空间 | 第52-54页 |
·物质环境 | 第52-53页 |
·使用者的活动 | 第53-54页 |
·零散空间的不利影响 | 第54-55页 |
第四章 昆明城市零散空间调研 | 第55-73页 |
·调研的范围和对象 | 第55页 |
·调研方法 | 第55-56页 |
·昆明城市零散空间 | 第56-72页 |
·案例一 | 第56-61页 |
·案例二 | 第61-63页 |
·案例三 | 第63-67页 |
·案例四 | 第67-70页 |
·案例五 | 第70-72页 |
·调研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对建筑师规划师作为的质疑与思考 | 第73-82页 |
·质疑一:怎样面对零散空间? | 第73-76页 |
·态度 | 第73页 |
·责任 | 第73-76页 |
·质疑二:积极和消极的零散空间是否可以互换? | 第76-77页 |
·消极向积极的转换 | 第76页 |
·积极向消极的转换 | 第76-77页 |
·质疑三:设计是否可以介入? | 第77-80页 |
·可以介入 | 第77页 |
·介入的途径 | 第77-80页 |
·发现零散空间出现的可控制的因素 | 第77-78页 |
·改善现有零散空间的物质环境 | 第78-79页 |
·保护零散空间用途的多样和使用人群的多样 | 第79-80页 |
·质疑四:为谁设计? | 第80-82页 |
·弱势群体有权获得在城市里生存的空间 | 第80-81页 |
·为大多数普通人设计 | 第81-82页 |
第六章 零散空间实证研究 | 第82-104页 |
·研究对象 | 第82页 |
·对青年路零散空间的分析 | 第82-97页 |
·人行道 | 第84-89页 |
·自行车停放 | 第84-87页 |
·商摊 | 第87-89页 |
·建筑之间的巷道 | 第89-91页 |
·道路交叉口 | 第91-97页 |
·青年路与东风路交叉口 | 第91-95页 |
·威远街道路交叉口 | 第95-97页 |
·青年路零散空间的意义 | 第97-99页 |
·积极意义 | 第97-98页 |
·消极意义 | 第98-99页 |
·设计者的介入 | 第99-104页 |
·我的感受 | 第99页 |
·我的参与 | 第99-104页 |
·人行道自行车停放点 | 第99-101页 |
·建筑之间商摊环境 | 第101-102页 |
·交叉路口商摊环境 | 第102-104页 |
结语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附录A (调研笔记) | 第108-118页 |
附录B (图片目录) | 第118-124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