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 第1-11页 |
(一) 聚众斗殴罪的立法概况 | 第9-11页 |
(二) 研究聚众斗殴罪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第11页 |
二、聚众斗殴罪的基本犯罪构成 | 第11-25页 |
(一) 聚众斗殴罪的客体 | 第12-15页 |
(二) 聚众斗殴罪的客观方面 | 第15-18页 |
(三) 聚众斗殴罪的主体 | 第18-21页 |
(四) 聚众斗殴罪的主观方面 | 第21-25页 |
三、聚众斗殴罪的加重情节研究 | 第25-31页 |
(一) “多次聚众斗殴”的理解 | 第26-27页 |
(二) “聚众斗殴人数多,规模大,社会影响恶劣”的理解 | 第27-28页 |
(三) “在公共场所或者交通要道聚众斗殴,造成社会秩序严重混乱”的理解 | 第28页 |
(四) “持械聚众斗殴”的理解 | 第28-31页 |
四、聚众斗殴罪的转化犯罪 | 第31-40页 |
(一) 聚众斗殴转化定罪的前提 | 第31-34页 |
(二) 聚众斗殴转化定罪的构成要件 | 第34-37页 |
(三) 聚众斗殴转化中的特殊情况 | 第37-38页 |
(四) 聚众斗殴转化犯罪的自首问题 | 第38-40页 |
五、聚众斗殴罪与相似罪间的界限 | 第40-44页 |
(一) 单方聚众斗殴与多人共同实施的寻衅滋事罪的区别 | 第40-42页 |
(二) 聚众斗殴中使用爆炸物作为器械行为的定性 | 第42-43页 |
(三) 聚众斗殴罪与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以及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的界限 | 第43-44页 |
(四) 聚众斗殴与组织、领导和参加黑社会性质罪的界限 | 第44页 |
六、有关理论思考与立法建议 | 第44-47页 |
结束语 | 第47-48页 |
参考书目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