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糖料作物论文--甘蔗论文

蔗茅的杂交利用及其F1代新种质的鉴定评价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1 前言第11-20页
   ·国内外甘蔗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概况及存在问题第11-14页
     ·甘蔗种质资源的概念第11页
     ·甘蔗野生种质资源在甘蔗品种改良中的作用第11-12页
     ·甘蔗种质资源的收集、保育、研究和利用第12-13页
     ·蔗茅的特异性状及其在甘蔗育种中的利用价值第13-14页
   ·甘蔗杂种后代的鉴定评价研究现状第14-19页
     ·杂种真实性鉴定研究第14-16页
     ·杂种光合特性分析及高糖性状选择的研究第16-17页
     ·杂种抗旱、抗寒性的鉴定研究第17-19页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9-2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0-28页
   ·试验材料第20-21页
   ·试验过程第21页
   ·试验方法第21-28页
     ·蔗茅抽穗开花特性的观察及其花粉的收集和贮藏第21-22页
     ·授粉杂交及杂种F_1代实生苗的培育第22-23页
     ·杂种F_1代植物学形态特征的观测第23页
     ·杂种F_1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观察第23页
     ·杂种F_1代真实性的分子标记鉴定第23-25页
       ·总DNA提取第23-24页
       ·RAPD扩增及产物检测第24页
       ·ITS扩增及产物检测第24-25页
     ·杂种F_1代主要农艺和工艺性状的选择第25页
     ·杂种F_1代的田间试验鉴定第25-26页
     ·杂种F_1代光合特性相关指标的测定第26页
     ·杂种F_1代抗旱、抗寒性相关指标的测定第26-28页
       ·抗旱性第26-28页
       ·抗寒性第28页
   ·统计分析第2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8-58页
   ·蔗茅抽穗开花特性的种内差异第28-29页
   ·蔗茅花粉贮藏第29-30页
     ·干燥处理对蔗茅花粉生活力的影响第29-30页
     ·不同温度下贮藏的蔗茅花粉生活力变化第30页
   ·甘蔗与蔗茅的属间交配性第30-31页
   ·“崖城89/9×昆明蔗茅”杂种F_1代的分子标记第31-38页
     ·杂种真实性的RAPD分子标记鉴定和聚类分析第31-34页
       ·随机引物筛选和RAPD鉴定结果第31-33页
       ·RAPD标记的聚类分析第33-34页
     ·杂种真实性的ITS分子标记鉴定第34-36页
       ·特异引物的筛选第34页
       ·两对引物的特异性扩增第34-36页
       ·ITS标记的鉴定结果第36页
     ·RAPD标记和ITS标记鉴定结果的比较第36-38页
   ·“崖城89/9×昆明蔗茅”杂种F_1代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第38-40页
     ·母本崖城89/9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第38页
     ·父本昆明蔗茅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第38-39页
     ·子代3个材料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第39-40页
   ·“崖城89/9×昆明蔗茅”杂种F_1代主要农艺和工艺性状的调查选择第40-44页
     ·杂种F_1代主要农、工艺性状的差异第40页
     ·杂种F_1代株高、茎径、锤度之间的关系第40-44页
   ·“崖城89/9×昆明蔗茅”杂种F_1代的光合特性分析第44-48页
     ·杂种F_1代光合参数的季节变化第44-46页
       ·净光合速率(Pn)的变化第44页
       ·蒸腾速率(E)的变化第44-45页
       ·气孔导度(Cs)的变化第45页
       ·胞间CO_2浓度(CO_(2int))的变化第45-46页
     ·杂种F_1代Pn与E、Cs、CO_(2int)、WUE之间的关系第46-47页
     ·杂种F_1代Pn与叶绿素(Chl)含量之间的关系第47-48页
   ·“崖城89/9×昆明蔗茅”杂种F_1代的抗旱性鉴定第48-52页
     ·杂种F_1代形态、生理、生化指标耐旱系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第48-49页
     ·杂种F_1代形态、生理、生化指标耐旱系数的隶属函数值第49页
     ·杂种F_1代抗旱性与其形态、生理、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第49页
     ·杂种F_1代抗旱性验证第49-52页
   ·“崖城89/9×昆明蔗茅”杂种F_1代的抗寒性鉴定第52-54页
     ·不同材料在不同低温胁迫下的质膜透性变化第52-53页
     ·不同材料在不同时间低温胁迫下的质膜透性变化第53-54页
     ·不同材料的蔗芽在模拟冷冻后的萌芽率第54页
   ·“崖城89/9×昆明蔗茅”杂种F_1代的田间品比鉴定第54-58页
     ·杂种F_1代在昆明试验点的生长速度观测第54-56页
     ·杂种F_1代在昆明和昌宁两试验点的主要农、工艺性状比较第56-57页
     ·杂种F_1代在昆明试验点的产量表现以及两个试验点的检糖分析第57-58页
4 讨论第58-68页
   ·开发利用蔗茅野生种质资源的重要意义第58页
   ·蔗茅杂种F_1代群体的构建第58-59页
   ·甘蔗新种质鉴定评价方法的建立第59-64页
     ·甘蔗杂种真实性的早期鉴定第59-61页
     ·高光效甘蔗新种质的鉴定评价第61-63页
     ·抗旱、耐寒甘蔗新种质的鉴定评价第63-64页
   ·甘蔗新种质的田间试验选择和鉴定第64-66页
   ·云南高原蔗区甘蔗生态育种初探第66-68页
5 结论与成果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6页
缩略词表第76-77页
附录第77-90页
 附表1第77-83页
 附表2第83-84页
 附图1第84-85页
 附图2第85-86页
 附图3第86-87页
 附图4第87-88页
 作者简历第88-89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一览表第89-90页
致谢第90-91页
科技成果鉴定证书第91-100页
科技查新报告第100-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洪家渡发电厂生产管理系统研究与实施
下一篇:基于互补序列的通信测距复合系统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