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5页 |
摘要 | 第5-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7-16页 |
1.1 当前我国水稻肥料使用和利用现状 | 第7-8页 |
1.2 水稻高效吸收、利用氮素的生理机制及评价方法 | 第8-12页 |
1.2.1 水稻吸收氮素的生理机制 | 第9-11页 |
1.2.2 水稻高效利用氮素的生理机制 | 第11-12页 |
1.2.3 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 | 第12页 |
1.3 关于水稻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品种间差异 | 第12-13页 |
1.4 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遗传基础 | 第13-14页 |
1.5 提高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途径 | 第14-16页 |
2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2.1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2.2.1 水稻氮营养高效品种筛选 | 第16页 |
2.2.2 不同氮营养效率水稻品种营养机理的研究 | 第16-17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3 水稻氮高效品种苗期筛选 | 第18-3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19-32页 |
3.2.1 单株干物质重 | 第19-22页 |
3.2.1.1 土培初次筛选 | 第19-20页 |
3.2.1.2 土培精细筛选 | 第20-21页 |
3.2.1.3 水培验证试验 | 第21-22页 |
3.2.2 SPAD值 | 第22-26页 |
3.2.2.1 土培初次筛选 | 第23-24页 |
3.2.2.2 土培精细筛选 | 第24-25页 |
3.2.2.3 水培验证试验 | 第25-26页 |
3.2.3 单株分孽数 | 第26-29页 |
3.2.3.1 土培初次筛选 | 第26-27页 |
3.2.3.2 土培二次筛选 | 第27-28页 |
3.2.3.3 水培验证试验 | 第28-29页 |
3.2.4 株高 | 第29-32页 |
3.2.4.1 土培初次筛选 | 第29-30页 |
3.2.4.2 土培精细筛选 | 第30-31页 |
3.2.4.3 水培验证试验 | 第31-32页 |
3.3 讨论 | 第32-35页 |
4 水稻氮高效营养机理研究 | 第35-4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4页 |
4.2.1 氮素吸收差异 | 第36-41页 |
4.2.1.1 根系、地上部含氮量差异 | 第36-37页 |
4 2.1.2 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差异 | 第37页 |
4.2.1.3 根系、地上部农艺性状差异 | 第37-39页 |
4.2.1.4 吸收动力学差异 | 第39-40页 |
4.2.1.5 吸收量差异(24h) | 第40-41页 |
4.2.2 氮素利用差异 | 第41-44页 |
4.2.2.1 不同形态氮含量差异 | 第41-43页 |
4.2.2.2 氮素损失差异 | 第43-44页 |
4.3 讨论 | 第44-45页 |
4.3.1 氮素吸收差异 | 第44-45页 |
4.3.2 氮素利用差异 | 第45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45-47页 |
5.1 水稻苗期氮高效品种筛选结果 | 第45-46页 |
5.2 氮高效机理的研究结果 | 第46页 |
5.3 今后任务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附录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