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6-8页 |
1.1 本课题的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6-7页 |
1.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7-8页 |
第二章 企业合并的概念、动因和方式 | 第8-16页 |
2.1 企业合并的经济实质 | 第8页 |
2.2 企业合并的动因 | 第8-11页 |
2.2.1 企业合并的一般动因 | 第8-10页 |
2.2.2 企业合并的财务动因 | 第10-11页 |
2.3 企业合并的方式 | 第11-13页 |
2.4 全球企业合并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 第13-14页 |
2.5 企业合并在我国的发展 | 第14-16页 |
第三章 企业合并的基本会计处理方法及其比较 | 第16-29页 |
3.1 购买法和权益联营法的概念界定及其特点 | 第16-17页 |
3.1.1 购买法及其特点 | 第16-17页 |
3.1.2 权益联营法及其特点 | 第17页 |
3.2 购买法与权益联营法比较分析 | 第17-23页 |
3.2.1 购买法与权益联营法假定前提的比较 | 第17-18页 |
3.2.2 购买法与权益联营法具体处理原则和方法的比较 | 第18-19页 |
3.2.3 购买法与权益联营法处理结果的比较 | 第19-20页 |
3.2.4 购买法与权益联营法理论依据的比较 | 第20-21页 |
3.2.5 购买法与权益联营法信息披露的比较 | 第21-22页 |
3.2.6 购买法与权益联营法对合并企业财务报表影响的比较 | 第22-23页 |
3.3 购买法与权益联营法优缺点评价 | 第23-25页 |
3.4 国外购买法与权益联营法的应用状况 | 第25页 |
3.5 我国购买法与权益联营法的应用状况 | 第25-29页 |
3.5.1 我国会计准则对购买法与权益联营法的相关规定 | 第25-26页 |
3.5.2 我国会计实务中购买法和权益联营法的应用现状 | 第26-29页 |
第四章 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实证研究 | 第29-40页 |
4.1 我国上市公司合并及其会计处理现状 | 第29-30页 |
4.2 我国上市公司合并中购买法的运用现状 | 第30-31页 |
4.2.1 我国上市公司吸收合并采用的是购买法 | 第30-31页 |
4.2.2 我国上市公司控股合并采用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购买法 | 第31页 |
4.3 我国上市公司合并中权益联营法运用的实证分析 | 第31-37页 |
4.3.1 案例概况 | 第31-33页 |
4.3.2 本案例所选用合并会计方法(权益联营法)的分析 | 第33-35页 |
4.3.3 本案例选用权益联营法的合理性分析 | 第35-37页 |
4.4 我国企业合并中购买法与权益联营法并存的原因分析 | 第37-40页 |
4.4.1 流通股股价不能反映被并企业整体公允价值 | 第37-38页 |
4.4.2 资产评估价值难以反映被并企业整体的公允价值 | 第38页 |
4.4.3 企业合并交易定价随意 | 第38-39页 |
4.4.4 企业合并方式本身存在多样性特点 | 第39-40页 |
第五章 改进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对策建议 | 第40-46页 |
5.1 规范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 | 第40-43页 |
5.1.1 明确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准则的目标 | 第40-41页 |
5.1.2 明确规定我国企业合并采用的会计方法 | 第41页 |
5.1.3 统一现行会计法规中关于购买法的相关规定 | 第41-42页 |
5.1.4 明确规定权益联营法的运用条件 | 第42-43页 |
5.2 规范我国企业合并会计信息的披露 | 第43-44页 |
5.2.1 规范我国合并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 第43-44页 |
5.2.2 购买法合并会计信息的披露 | 第44页 |
5.2.3 权益联营法合并会计信息的披露 | 第44页 |
5.2.4 处置并入资产损益的披露 | 第44页 |
5.3 完善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其他配套措施 | 第44-46页 |
5.3.1 进一步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步伐,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 | 第44-45页 |
5.3.2 进一步加快市场体系的建设,特别是产权市场、资产交易市场的建设,为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提供一个真实客观的参照系 | 第45页 |
5.3.3 进一步加快资产评估、审计等社会中介机构和组织的建设,完善企业合并的社会服务体系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