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从高等教育角度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22页
 1.1 本研究的社会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1.1 本研究的社会背景第11页
  1.1.2 本研究的意义第11-12页
 1.2 选题角度阐述第12-15页
  1.2.1 常数法则第12-13页
  1.2.2 人力资本理论第13-14页
  1.2.3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第14页
  1.2.4 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机会第14-15页
 1.3 文献综述第15-20页
  1.3.1 对有关概念的探讨第15-17页
  1.3.2 对有关就业理论的研究第17-19页
  1.3.3 对毕业生就业难成因研究第19页
  1.3.4 对毕业生就业特点的研究第19-20页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20-22页
  1.4.1 研究内容第20页
  1.4.2 研究方法第20-22页
第2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第22-33页
 2.1 改革的必然性第22-23页
 2.2 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适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第23-24页
 2.3 毕业生就业从分配走向择业第24-25页
 2.4 毕业生就业逐步市场化第25-26页
  2.4.1 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第25-26页
  2.4.2 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流程第26页
 2.5 毕业生就业体制的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第26-28页
  2.5.1 计划经济体制下毕业生就业方式的弊端第27页
  2.5.2 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第27-28页
  2.5.3 政府、高校与毕业生角色的转化第28页
 2.6 新的就业机制给毕业生就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第28-33页
  2.6.1 毕业生就业的新机遇第28-30页
  2.6.2 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挑战第30-33页
第3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第33-42页
 3.1 毕业生供需状况分析第33-35页
  3.1.1 高等教育供需态势第33-35页
  3.1.2 高等教育供需矛盾分析第35页
 3.2 供需双方的制约因素第35-38页
  3.2.1 影响高校毕业生择业行为的制约因素第35-38页
  3.2.2 影响用人单位择人行为的制约因素第38页
 3.3 供需差异造成毕业生就业结构性失衡第38-42页
  3.3.1 学科专业结构性失衡第39页
  3.3.2 层次结构性失衡第39-40页
  3.3.3 地区结构性失衡第40-42页
第4章 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高等教育因素第42-52页
 4.1 高校教育教育教学中的不足第42-43页
  4.1.1 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被动地位第42页
  4.1.2 重知识教育,轻技能和情感教育第42-43页
 4.2 高校分类与定位不明确第43-44页
 4.3 高校专业设置存在问题第44-46页
  4.3.1 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的表现第44页
  4.3.2 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难第44-45页
  4.3.3 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第45-46页
 4.4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缺陷第46-49页
  4.4.1 人才培养层次缺乏特色第46页
  4.4.2 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倾向于培养学术型人才第46-47页
  4.4.3 人才培养数量增长相对较快第47-48页
  4.4.4 人才培养呈现结构性教育过度第48-49页
 4.5 高校毕业生自身问题第49-52页
  4.5.1 认识上的误区第49页
  4.5.2 素质不高第49-50页
  4.5.3 实际就业选择与现实社会需求“错位”第50-52页
第5章 高等教育应对毕业生就业难的措施第52-73页
 5.1 按高等教育规律办学第52-54页
  5.1.1 遵循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发展高等教育第52-53页
  5.1.2 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第53页
  5.1.3 走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并重的道路第53-54页
 5.2 高等学校要不断改革与发展第54-62页
  5.2.1 借鉴经验第54-55页
  5.2.2 高校合理定位第55-58页
  5.2.3 科学设置科类专业结构第58-59页
  5.2.4 为社会培养各种类型的人才第59-62页
 5.3 全方位提高毕业生的素质第62-68页
  5.3.1 消除认识上的误区第62-63页
  5.3.2 向毕业生积极宣传政府的就业政策导向第63页
  5.3.3 鼓励毕业生树立多元就业意识第63-64页
  5.3.4 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与创业技能第64-65页
  5.3.5 培养毕业生专业能力第65-66页
  5.3.6 鼓励毕业生根据人职匹配原则,确定求职目标第66-67页
  5.3.7 引导毕业生就业时进行自我调适第67-68页
 5.4 案例第68-73页
  5.4.1 浙江大学第69-70页
  5.4.2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第70-73页
结论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9-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生物视觉的运动感知模型研究与仿真
下一篇:联邦开发与执行过程协同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