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2页 |
| ·引言: | 第10页 |
| ·高强高导电铜合金的强化方式 | 第10-17页 |
| ·形变原位复合法 | 第11页 |
| ·颗粒强化 | 第11-12页 |
| ·弥散强化 | 第12-16页 |
| ·纤维强化 | 第16页 |
| ·固溶强化+沉淀强化 | 第16-17页 |
| ·细晶强化 | 第17页 |
| ·弥散强化铜合金的不同复合法概述 | 第17-25页 |
| ·非原位复合法(ex situ) | 第18-20页 |
| ·粉末冶金法 | 第18-19页 |
| ·机械合金化法 | 第19-20页 |
| ·原位复合法(in situ) | 第20-25页 |
| ·内氧化法 | 第20-21页 |
| ·碳热还原法 | 第21-22页 |
| ·喷射沉积法 | 第22-24页 |
| ·机械合金化 | 第24-25页 |
| ·纳米弥散强化铜合金的性能 | 第25-30页 |
| ·弥散强化相含量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 第25-26页 |
| ·退火对弥散强化铜合金性能的影响 | 第26-27页 |
| ·弥散强化铜合金合金的高温性能 | 第27-28页 |
| ·不同的制备工艺对弥散强化铜合金性能的影响 | 第28-30页 |
| ·国内外弥散强化铜合金的研究现状 | 第30-31页 |
| ·本文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 第二章 材料制备与实验方法 | 第32-36页 |
| ·短流程制备不同浓度Cu-Al_2O_3纳米弥散强化铜合金 | 第32页 |
| ·维氏硬度测量 | 第32-33页 |
| ·拉伸实验 | 第33页 |
| ·电导率的测定 | 第33-34页 |
| ·金相组织观察 | 第34-35页 |
| ·透射电镜分析 | 第35页 |
| ·扫描电镜观察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不同浓度Cu-Al_2O_3纳米弥散强化铜合金冷加工特性的研究 | 第36-54页 |
| ·不同冷轧变形量对无氧铜和不同浓度Cu-Al_2O_3弥散强化铜合金性能与组织的影响 | 第36-42页 |
| ·不同冷轧变形量对无氧铜和不同浓度Cu-Al_O_3合金硬度HV的影响 | 第36-37页 |
| ·不同冷轧变形量对无氧铜和不同浓度Cu-Al_2O_3合金组织结构的影响 | 第37-42页 |
| ·不同冷加工方式对低浓度Cu-0.23Al_2O_3弥散强化铜合金性能与组织的影响 | 第42-53页 |
| ·单向轧制对低浓度Cu-0.23Al_2O_3弥散强化铜合金性能与组织的影响 | 第43-47页 |
| ·单向轧制对低浓度Cu-0.23Al_2O_3弥散强化铜合金性能的影响 | 第43-46页 |
| ·合金单向轧制后不同状态组织结构的研究 | 第46-47页 |
| ·交叉轧制对低浓度Cu-0.23Al_2O_3弥散强化铜合金性能与组织的影响 | 第47-53页 |
| ·交叉轧制对低浓度Cu-0.23Al_2O_3弥散强化铜合金性能的影响 | 第48-49页 |
| ·交叉轧制对低浓度Cu-0.23Al_2O_3弥散强化铜合金组织的影响 | 第49-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四章 不同浓度Cu-Al_2O_3纳米弥散强化铜合金回复再结晶过程的研究 | 第54-74页 |
| ·无氧铜与中、高浓度Cu-Al_2O_3弥散强化铜合金退火行为的研究 | 第54-59页 |
| ·无氧铜及中、高浓度Cu-Al_2O_3弥散强化铜合金退火行为的研究 | 第54-55页 |
| ·中、高浓度Cu-Al_2O_3弥散强化铜合金退火过程中的组织变化 | 第55-59页 |
| ·低浓度Cu-0.23Al_2O_3弥散强化铜合金退火特性及组织结构研究 | 第59-73页 |
| ·低浓度Cu-0.23Al_2O_3弥散强化铜合金的退火特性 | 第59-62页 |
| ·低浓度Cu-0.23Al_2O_3弥散强化铜合金退火过程组织结构变化 | 第62-73页 |
| ·低浓度Cu-0.23Al_2O_3弥散强化铜合金退火过程金相组织变化 | 第62-66页 |
| ·低浓度Cu-0.23Al_2O_3弥散强化铜合金不同退火状态拉伸断口分析 | 第66-68页 |
| ·低浓度Cu-0.23Al_2O_3弥散强化铜合金不同退火状态TEM分析 | 第68-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7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硕士研究生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84-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