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 图表清单 | 第8-10页 |
| 注释表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4页 |
| ·概述 | 第12-13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编排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骨力学性质及研究方法 | 第14-28页 |
| ·密质骨的力学性质 | 第14-18页 |
| ·长骨的解剖结构 | 第16-17页 |
| ·骨是一种复合材料 | 第17-18页 |
| ·松质骨的力学性质 | 第18-21页 |
| ·松质骨的力学研究 | 第18-19页 |
| ·松质骨微结构的形态学研究 | 第19-21页 |
| ·骨材料的力学实验研究 | 第21-25页 |
| ·骨材料试样的选取 | 第21-22页 |
| ·骨材料的主要力学性能及其实验 | 第22-25页 |
| ·骨力学性能的数值模拟 | 第25-27页 |
| ·基于微机断层扫描术(QCT)的松质骨的数值模拟 | 第25-26页 |
| ·基于参数化胞元(Cell)的松质骨力学性能的有限元模拟 | 第26-27页 |
| ·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骨组织的力学建模和力学参数预测 | 第28-43页 |
| ·密质骨的三维力学模型与力学参数预测 | 第28-33页 |
| ·密质骨的层合板模型 | 第29-33页 |
| ·第Ⅰ型骨单位力学参数的模拟 | 第30-31页 |
| ·第Ⅱ型骨单位力学参数的模拟 | 第31-32页 |
| ·第Ⅲ型骨单位力学参数的模拟 | 第32-33页 |
| ·结果及分析 | 第33页 |
| ·松质骨的二维力学模型与弹性模量预测 | 第33-43页 |
| ·松质骨的二维参数化模型 | 第34-35页 |
| ·基于模型Ⅰ的松质骨的宏观弹性模量预测 | 第35-40页 |
| ·表观弹性模量计算方法及相关参数的设置 | 第36页 |
| ·Ⅰ型胞元宏观弹性模量的模拟的结果 | 第36-37页 |
| ·Ⅱ型胞元宏观弹性模量的模拟结果 | 第37-40页 |
| ·模型结果的分析及讨论 | 第40-43页 |
| ·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的比较 | 第40-42页 |
| ·讨论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页 |
| 第四章 骨重建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 第43-52页 |
| ·骨重建 | 第44-47页 |
| ·骨重建的意义 | 第44页 |
| ·骨重建的生理 | 第44-46页 |
| ·骨的吸收 | 第44-45页 |
| ·骨的形成 | 第45-46页 |
| ·骨小梁的重建过程 | 第46-47页 |
| ·骨小梁的重建单位 | 第46-47页 |
| ·骨小梁吸收 | 第47页 |
| ·骨小梁形成 | 第47页 |
| ·骨的功能适应性 | 第47-49页 |
| ·骨重建的实验研究 | 第49-50页 |
| ·骨重建的有限元模拟 | 第50-52页 |
| ·小结 | 第52页 |
| 第五章 松质骨重建的力学模型及有限元分析 | 第52-59页 |
| ·松质骨重建的连续介质模型 | 第52-55页 |
| ·生长变形体平衡方程及其生长表面边界条件的一般形式 | 第52-55页 |
| ·生长变形体中的质量平衡 | 第55页 |
| ·骨小梁重建 | 第55-58页 |
| ·骨小梁重建模型 | 第55-56页 |
| ·重建方程 | 第56-58页 |
|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58页 |
| ·小结 | 第58-59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 ·总结 | 第59页 |
| ·展望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 附录1:Ⅰ、Ⅱ型二维松质骨模拟的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65-80页 |
| 附录2:单根骨小梁重建模拟程序 | 第80-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