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狩猎、野生动物驯养论文--各种野生动物驯养论文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麝保护、社区生计及相互关系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第一节 研究的意义第11-19页
  一、概论第11-17页
  二、研究意义第17-19页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9-23页
 第一节 研究内容第19-20页
  一、研究内容第19-20页
 第二节 调查的时间和地点第20-21页
  一、调研时间第20页
  二、调查地点自然概况第20-21页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第21-23页
  一、研究方法第21-22页
  二、数据分析方法第22-23页
第三章 兴隆山保护区圈养马麝种群生存力分析第23-39页
 第一节 圈养马麝种群生存力分析第23-27页
  一、圈养马麝种群参数的确定第23-25页
  二、圈养马麝种群发展动态模拟结果第25-27页
 第二节 兴隆山圈养种群动态模拟第27-36页
  一、传染性疾病发生频率对兴隆山马麝圈养种群的影响第28-31页
  二、仔麝死亡率对兴隆山马麝圈养种群的影响第31-34页
  三、麝场承载力大小对兴隆山马麝圈养种群的影响第34-36页
 第三节 兴隆山圈养马麝种群生存力分析的讨论与建议第36-39页
  一、在马麝圈养实践中,应考虑到马麝作为野生动物的特殊性第36-37页
  二、加强病理研究,控制传染性疾病的蔓延第37页
  三、总结育幼经验,降低仔麝死亡率第37页
  四、探索多种养殖模式,缓解承载力困境第37-39页
第四章 马麝保护与周边社区生计关系研究第39-70页
 第一节 调研地点人文概况第39-41页
 第二节 周边社区村民对马麝的了解情况第41-47页
  一、村民对存在马麝了解情况的研究结果与分析第41-42页
  二、村民对马麝濒危的了解情况的研究结果与分析第42-44页
  三、村民对马麝禁捕的了解情况的研究结果与分析第44页
  四、村民对马麝药用价值的了解情况的研究结果与分析第44-46页
  五、社区村民对马麝的了解情况在收入层次上的差异第46页
  六、讨论与建议第46-47页
 第三节 社区村民对自然保护政策态度的研究结果与分析第47-59页
  一、自然保护政策的宣传途径第47-48页
  二、保护政策支持情况与影响生计情况第48-49页
  三、保护政策的支持情况与村民生计影响情况在各层次上的差异第49-57页
  四、周边社区村民对马麝的了解情况在收入层次上的差异第57-58页
  五、讨论与建议第58-59页
 第四节 社区参与的马麝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结果第59-70页
  一、村民对麝场就业机会的了解度与村民对岗位的需求情况第59-60页
  二、村民对麝场就业机会及宣传培训的需求情况第60-61页
  三、农户参与的马麝圈养模式的探讨第61-65页
  四、野生马麝保护与利用模式探讨——以农户巡护活体取香模式为例第65-67页
  五、讨论和建议第67-70页
第五章 区域内生态旅游与马麝保护的关系研究第70-77页
 第一节 生态旅游对马麝保护的影响第70-72页
 第二节 社区村民参与旅游经营的情况及对生态保护意识的影响第72-74页
 第三节 游客与村民对马麝了解情况的差异第74-75页
 第四节 讨论与建议第75-77页
  一、在生态旅游运营上促进管理模式优化第76页
  二、鼓励社区参与,从而增强生态保护意愿第76页
  三、对旅游者进行马麝知识及保护宣传,促进该群体保护意识的提升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附录第81-85页
致谢第85-8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7-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驯鹿鄂温克生计方式变迁研究
下一篇:基于粗颗粒模型的细胞内大分子相互作用网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