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导论 | 第9-10页 |
第一章 交通肇事罪一般性问题研究 | 第10-21页 |
第一节 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方面 | 第10-17页 |
一、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与交通肇事罪 | 第10-15页 |
二、有无赔偿能力作为定罪原则的不合理性 | 第15-17页 |
第二节 交通肇事罪的主体 | 第17-21页 |
一、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员能否构成交通肇事罪的主体 | 第17-18页 |
二、单位能否成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 | 第18-19页 |
三、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所有人、机动车承包人作为交通肇事罪主体的理论依据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研究 | 第21-36页 |
第一节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概述 | 第21-26页 |
一、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概念 | 第21-22页 |
二、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主观方面 | 第22-23页 |
三、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客观表现形式 | 第23-24页 |
四、逃逸行为与交通肇事罪中的自首 | 第24-26页 |
第二节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 | 第26-36页 |
一、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概念界定 | 第26页 |
二、交通肇事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性质 | 第26-28页 |
三、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观罪过 | 第28-29页 |
四、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中构成不作为故意杀人罪的探讨 | 第29-34页 |
五、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与以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 第34-36页 |
第三章 交通肇事共同犯罪 | 第36-45页 |
第一节 共同过失犯罪概述 | 第36-42页 |
一、交通肇事罪是否存在共犯的争议 | 第36-37页 |
二、共同过失犯罪能否成立的争论与剖析 | 第37-40页 |
三、过失共同正犯的特征 | 第40-42页 |
第二节 指使逃逸的定性与处罚 | 第42-45页 |
一、《解释》第5条之不合理性分析 | 第42-43页 |
二、指使逃逸的定性与处罚 | 第43-45页 |
第四章 交通肇事罪的立法完善 | 第45-50页 |
第一节 中外交通肇事犯罪立法比较 | 第45-47页 |
第二节 中外立法对我国交通肇事罪立法的启示 | 第47-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书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