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矢量量化技术的图像编码系统的设计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 论文内容 | 第12-13页 |
2 矢量量化技术 | 第13-20页 |
2.1 矢量量化基本原理 | 第13-14页 |
2.2 矢量量化在图像编码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2.3 图像编码质量的评价标准 | 第15-16页 |
2.4 矢量量化的关键技术 | 第16-19页 |
2.4.1 图像块尺寸的划分 | 第17-18页 |
2.4.2 码书 | 第18页 |
2.4.3 匹配搜索算法 | 第18-19页 |
2.5 矢量量化的改进方法 | 第19-20页 |
3 图像块动态划分技术 | 第20-33页 |
3.1 PDVQ技术的提出 | 第20-21页 |
3.2 PDVQ的基本原理 | 第21-25页 |
3.3 PDVQ的实现方式 | 第25-29页 |
3.3.1 PDVQ的实现方式 | 第25-28页 |
3.3.2 相关度阈值的选取 | 第28-29页 |
3.4 PDVQ的仿真结果 | 第29-33页 |
4 基于矢量量化技术的图像编码系统 | 第33-46页 |
4.1 分类编码算法 | 第33-34页 |
4.2 分块搜索算法 | 第34-35页 |
4.3 矢量量化图像编码系统 | 第35-46页 |
4.3.1 图像编码系统的性能要求 | 第35-36页 |
4.3.2 矢量量化图像编码系统的构成 | 第36-40页 |
4.3.3 矢量量化编码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40-42页 |
4.3.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42-46页 |
5 VQ图像编码系统的ASIC实现 | 第46-64页 |
5.1 电路参数的设定 | 第46页 |
5.2 VQ图像编码系统的硬件结构 | 第46-48页 |
5.3 VQ图像编码硬件系统的工作流程 | 第48-50页 |
5.4 VQ图像编码系统的电路结构 | 第50-62页 |
5.4.1 缓冲器模块 | 第50-54页 |
5.4.2 失真度计算模块 | 第54-62页 |
5.5 RTL级仿真与门级综合 | 第62-64页 |
5.5.1 RTL级仿真 | 第62-63页 |
5.5.2 门级综合 | 第63-64页 |
6 结论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附录1: VQ图像编码系统的硬件结构 | 第68-69页 |
附录2: VQ图像编码系统的电路结构 | 第69-70页 |
附录3: 失真度计算结构图 | 第70-71页 |
附录4: 电路各个模块的综合结果 | 第71-72页 |
发表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