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34页 |
一、选题原因和问题意识 | 第14-15页 |
二、解题:中华文明圈的内发性发展 | 第15-24页 |
(一) “过密型增长”理论与中华文明圈的经济发展 | 第16-21页 |
(二) “资本主义萌芽”与中华文明圈的发展 | 第21-24页 |
三、“亚洲”研究中的西方中心史观反思 | 第24-34页 |
第一章 日本人“亚洲”观的演变 | 第34-58页 |
第一节 古代日本人的亚洲观 | 第34-41页 |
第二节 中世纪日本人的亚洲观(12世纪—1603) | 第41-47页 |
第三节 近世日本人的亚洲观(江户时代1603——1867年) | 第47-52页 |
第四节 近代以来日本人的亚洲观(1867至今) | 第52-56页 |
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二章 作为中华文明圈共性以及现代化基础条件的小农社会——以宫岛博史、中村哲等人的小农社会论及其对东亚传统和现实关联的探讨为例 | 第58-90页 |
第一节 观点概说 | 第58-72页 |
一 论者概说 | 第58-60页 |
二 “小农社会”解说 | 第60-63页 |
三 东亚小农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 第63-72页 |
第二节 “小农社会”与中华文明圈的现代化 | 第72-86页 |
一 国际小农经济研究主要理论流派 | 第72-74页 |
二 宫岛、中村理论的启示 | 第74-86页 |
小结:关于小农社会在中华文明圈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 | 第86-90页 |
第三章 物流:关于中华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 | 第90-121页 |
第一节 滨下武志及其朝贡贸易体系理论 | 第94-96页 |
第二节 理论概说 | 第96-98页 |
第三节 朝贡和贸易的关系以及朝贡贸易在经济史上的地位问题 | 第98-104页 |
第四节 地域经济圈:海域·贸易网络联结点 | 第104-108页 |
第五节 亚洲市场的形成以及亚洲的银钱问题 | 第108-111页 |
第六节 传统和近代的关系 | 第111-112页 |
第七节 朝贡体系的政治意义 | 第112-114页 |
小结 | 第114-121页 |
(一) 近代之前的中华文明圈贸易 | 第114-118页 |
(二) 开港前后亚洲交易圈的影响 | 第118-121页 |
第四章 人流:华人在中华文明圈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 第121-146页 |
第一节 华人移民东亚及东南亚的历史 | 第124-126页 |
第二节 华人与琉球贸易 | 第126-129页 |
第三节 清代的海洋圈和海外移民 | 第129-138页 |
一 中国帆船与华人海外移民 | 第129-132页 |
二 基于血缘和地缘关系基础之上的华商贸易网络 | 第132-135页 |
三 “亚洲通商秩序”与近代日本 | 第135-138页 |
第四节 华侨移民网络与东南亚经济 | 第138-145页 |
一 移民网 | 第138-140页 |
二 通商网络 | 第140-144页 |
三 汇款网 | 第144-145页 |
小结 | 第145-146页 |
第五章 技术流:中华文明圈的技术交流——川胜平太及其海洋亚洲理论 | 第146-198页 |
第一节 川胜平太学术观点的发展变化 | 第148-154页 |
第二节 论东亚经济圈理论 | 第154-187页 |
一.东亚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 | 第154-172页 |
(一) 研究的视角 | 第154-156页 |
(二) 作为一个整体的亚洲:东亚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 | 第156-157页 |
(三) 物产复合的转换以及日本、西欧的“脱亚” | 第157-162页 |
(四) 两种国际秩序观 | 第162-164页 |
(五) 对日本产业革命论学说的批判 | 第164-167页 |
(六) 海洋史观的模式图 | 第167-172页 |
二.“东亚经济圈”理论评价 | 第172-187页 |
(一) 日常用品生产技术的转移与中华文明圈经济的发展——锁国体系的形成 | 第172-182页 |
(二) 亚洲间竞争 | 第182-187页 |
第三节 论海洋联邦论 | 第187-197页 |
一.海洋联邦论 | 第187-194页 |
二.海洋联邦论评价 | 第194-197页 |
小结 | 第197-198页 |
第六章 结论 从整体史的角度把握东亚、东南亚历史 | 第198-210页 |
一.日本与亚洲:亚洲内发性发展研究在日本的时代背景 | 第198-205页 |
二.海洋史观的启示意义及其片面性 | 第205-208页 |
三.传统与近代 | 第208-210页 |
参考文献 | 第210-222页 |
后记 | 第222-2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