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因素研究
目录 | 第1-11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1.1.1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实践提出的挑战 | 第11-12页 |
1.1.2 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基础研究的缺乏 | 第12-13页 |
1.1.3 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13页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6页 |
1.2.1 研究路线 | 第13-14页 |
1.2.2 论文内容 | 第14-15页 |
1.2.3 论文结构 | 第15-16页 |
1.2.4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6-18页 |
2. 企业信用评价相关文献评述 | 第18-44页 |
2.1 信用理论相关文献评述 | 第18-28页 |
2.1.1 西方信用理论相关文献综述 | 第18-22页 |
2.1.2 我国信用理论相关文献综述 | 第22-27页 |
2.1.3 中西信用思想比较 | 第27-28页 |
2.2 企业信用评价相关文献评述 | 第28-43页 |
2.2.1 西方企业信用评价相关文献综述 | 第28-39页 |
2.2.2 我国企业信用评价相关文献综述 | 第39-43页 |
2.2.3 中西企业信用评价相关研究的差异 | 第43页 |
2.3 简要结论 | 第43-44页 |
3. 中小企业的界定与特征 | 第44-82页 |
3.1 中小企业的界定 | 第44-48页 |
3.1.1 中小企业界定研究现状与问题 | 第44-47页 |
3.1.2 中小企业的定义 | 第47-48页 |
3.2 科技企业的界定 | 第48-53页 |
3.2.1 科技企业界定的理论问题 | 第48-50页 |
3.2.2 科技企业界定的实践问题 | 第50-52页 |
3.2.3 科技企业的内涵与外延 | 第52-53页 |
3.3 中小企业的一般特征 | 第53-80页 |
3.3.1 资源能力特征 | 第54-72页 |
3.3.2 股权结构特征 | 第72-74页 |
3.3.3 内部管理特征 | 第74-78页 |
3.3.4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特征 | 第78-80页 |
3.4 简要结论 | 第80-82页 |
4. 信用的基本理论问题 | 第82-102页 |
4.1 信用的本质: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 第82-86页 |
4.1.1 基于信用功能的分析 | 第82-83页 |
4.1.2 基于信用发展历史的考察 | 第83-84页 |
4.1.3 基于信用作用范围的考察 | 第84-85页 |
4.1.4 信用的涵义 | 第85-86页 |
4.2 信用的实现:意识认同与实践遵从的统一 | 第86-90页 |
4.2.1 信用的意识认同-对主体内在品质的要求 | 第86-87页 |
4.2.2 信用的实践遵从-对主体外在行为的要求 | 第87-88页 |
4.2.3 信用实现水平与评价 | 第88-90页 |
4.2.4 信誉-信用的另一指称 | 第90页 |
4.3 信用的发展:整体与个体 | 第90-95页 |
4.3.1 信用起源、发展的内在动力 | 第90-92页 |
4.3.2 价值取向-中西方信用观念的差异根源 | 第92-93页 |
4.3.3 个体信用的演进逻辑 | 第93-95页 |
4.4 信用的形态:一般与特殊 | 第95-101页 |
4.4.1 信用的一般表现形态 | 第96页 |
4.4.2 行为主体的需要分析 | 第96-99页 |
4.4.3 信用的特殊表现形态 | 第99-101页 |
4.5 简要结论 | 第101-102页 |
5. 企业信用的理论问题 | 第102-133页 |
5.1 企业信用:基于社会交往之分析 | 第102-109页 |
5.1.1 企业的社会交往对象 | 第102-104页 |
5.1.2 企业的社会交往关系 | 第104-106页 |
5.1.3 企业的信用表现形态 | 第106-108页 |
5.1.4 企业的对外信用与对内信用 | 第108页 |
5.1.5 企业基于社会交往关系的信用结构 | 第108-109页 |
5.2 企业信用:基于信用实现之分析 | 第109-118页 |
5.2.1 企业信用实现的内在条件 | 第109-110页 |
5.2.2 企业信用实现的外在条件 | 第110-112页 |
5.2.3 企业信用实现的一般条件 | 第112-113页 |
5.2.4 企业信用:品质信用与能力信用的统一 | 第113-116页 |
5.2.5 信用风险:根源与度量 | 第116-118页 |
5.3 企业信用:基于价值观念之分析 | 第118-129页 |
5.3.1 价值的基本问题 | 第118-122页 |
5.3.2 企业的价值观念:作为主体和作为客体 | 第122-126页 |
5.3.3 企业的价值观念与信用品质 | 第126-129页 |
5.4 企业信用:评价原理与原则 | 第129-132页 |
5.4.1 企业信用评价原理 | 第130-131页 |
5.4.2 企业信用评价原则 | 第131-132页 |
5.5 简要结论 | 第132-133页 |
6. 中小企业信用影响因素 | 第133-154页 |
6.1 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 | 第133-137页 |
6.1.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33-134页 |
6.1.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 第134-135页 |
6.1.3 国内相关实证研究 | 第135-137页 |
6.2 企业信用影响因素的理论遴选 | 第137-138页 |
6.2.1 企业信用影响因素理论分析框架 | 第137页 |
6.2.2 企业信用影响因素体系构成分析 | 第137-138页 |
6.3 企业信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138-153页 |
6.3.1 预先调查筛选 | 第138-139页 |
6.3.2 问卷调查与数据处理 | 第139-140页 |
6.3.3 影响因素及其权重统计分析 | 第140-145页 |
6.3.4 影响因素认知差异比较分析 | 第145-153页 |
6.4 简要结论 | 第153-154页 |
7. 中小企业信用品质评价因素 | 第154-175页 |
7.1 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 | 第154-159页 |
7.1.1 国外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进展 | 第154-155页 |
7.1.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 第155-156页 |
7.1.3 国内相关实证研究 | 第156-157页 |
7.1.4 国内相关实务应用 | 第157-159页 |
7.2 企业信用品质评价因素的理论遴选 | 第159-162页 |
7.2.1 企业信用品质评价因素分析框架 | 第159-160页 |
7.2.2 企业信用品质评价因素构成分析 | 第160-161页 |
7.2.3 企业信用品质评价因素遴选集成 | 第161-162页 |
7.3 企业信用品质评价因素实证分析 | 第162-174页 |
7.3.1 实证分析的目的、方法及其步骤 | 第162页 |
7.3.2 企业信用品质评价因素实证筛选 | 第162-165页 |
7.3.3 企业信用品质评价因素权重统计分析 | 第165-169页 |
7.3.4 企业信用品质评价因素认知差异分析 | 第169-174页 |
7.4 简要结论 | 第174-175页 |
8. 中小企业信用能力评价因素 | 第175-202页 |
8.1 相关理论研究和实务应用 | 第175-179页 |
8.1.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第175-176页 |
8.1.2 国外相关实务应用 | 第176页 |
8.1.3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 第176-178页 |
8.1.4 国内相关实务应用 | 第178-179页 |
8.2 企业信用能力评价因素理论遴选 | 第179-184页 |
8.2.1 企业信用能力评价因素分析框架 | 第179-180页 |
8.2.2 理论和实务中主要评价因素研究 | 第180-182页 |
8.2.3 资产财务能力评价因素构成分析 | 第182-183页 |
8.2.4 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因素构成分析 | 第183-184页 |
8.3 企业信用能力评价因素实证分析 | 第184-200页 |
8.3.1 企业资产财务能力评价因素实证分析 | 第184-191页 |
8.3.2 企业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因素实证分析 | 第191-200页 |
8.4 简要结论 | 第200-202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202-205页 |
9.1 主要结论 | 第202-203页 |
9.2 不足之处 | 第203-204页 |
9.3 未来展望 | 第204-205页 |
参考文献 | 第205-215页 |
附录一 中小企业调查问卷 | 第215-220页 |
附录二 中小企业信用影响因素调查表(一) | 第220-221页 |
附录三 中小企业信用影响因素调查表(二) | 第221-222页 |
附录四 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因素调查表 | 第222-225页 |
致谢 | 第2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