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 第1-14页 |
1.1 目前的国内外分组语音的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1.1.1 语音分组化的趋势 | 第9-10页 |
1.2 分组语音技术的应用 | 第10-12页 |
1.2.1 IP电话 | 第11页 |
1.2.2 VTOA中继 | 第11页 |
1.2.3 统一综合多业务核心网络 | 第11-12页 |
1.2.4 用户端的数据语音综合接入 | 第12页 |
1.2.5 3G移动综合接入网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和应用分组语音的产品 | 第12-13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问题和组织结构 | 第13-14页 |
2 语音分组化技术及关键问题 | 第14-31页 |
2.1 分组化语音涉及的关健技术 | 第14-17页 |
2.1.1 编码方式 | 第14页 |
2.1.2 分组语音帧适配 | 第14-15页 |
2.1.3 分组语音的质量要求 | 第15-16页 |
2.1.4 分组语音网络设计中语音业务的生成、控制和管理 | 第16-17页 |
2.2 VoIP技术(Voice over IP) | 第17-23页 |
2.2.1 VoIP体系结构及其组网模式 | 第17-21页 |
2.2.2 语音在IP网络上的基本传输 | 第21-23页 |
2.3 VoIP基础 | 第23-25页 |
2.3.1 语音压缩 | 第24页 |
2.3.2 电话号码映射 | 第24页 |
2.3.3 呼叫分段鉴别 | 第24页 |
2.3.4 会话协议 | 第24-25页 |
2.4 管理问题 | 第25页 |
2.5 VTOA技术(Voice Telephony over ATM) | 第25-26页 |
2.5.1 ATM适配层的选择 | 第25-26页 |
2.6 语音帧中继交换 | 第26-27页 |
2.6.1 VoFR信令 | 第27页 |
2.6.2 VoFR寻址和路由 | 第27页 |
2.6.3 VoFR时延 | 第27页 |
2.7 分组语音技术的比较 | 第27-31页 |
2.7.1 语音质量 | 第27-29页 |
2.7.2 传送效率 | 第29-30页 |
2.7.3 成本核算 | 第30-31页 |
3 VoIP系统分析 | 第31-43页 |
3.1 H.323:基于包交换的多媒体通讯系统 | 第31-38页 |
3.1.1 H.323的协议组成 | 第31-32页 |
3.1.2 H.323中涉及的一些相关概念 | 第32-33页 |
3.1.3 H.225.0:呼叫信令协议 | 第33-34页 |
3.1.4 H.245:媒体控制协议 | 第34-36页 |
3.1.5 H.235:基于H.323协议的多媒体终端的安全及加密协议 | 第36-37页 |
3.1.6 H.450.x:补充业务 | 第37-38页 |
3.2 SIP系统 | 第38-41页 |
3.2.1 SDP协议 | 第39-40页 |
3.2.25 SIP协议 | 第40-41页 |
3.3 几种协议体系的比较 | 第41-43页 |
4 VoIP语音分组时延和丢包率分析 | 第43-58页 |
4.1 问题的提出 | 第43页 |
4.2 问题的抽象 | 第43-47页 |
4.2.1 VTOA的时延分析 | 第43-44页 |
4.2.2 VTOA的丢包分析 | 第44-45页 |
4.2.3 问题描述 | 第45-47页 |
4.3 仿真程序设计 | 第47-48页 |
4.4 仿真结果 | 第48-52页 |
4.5 理论分析 | 第52-57页 |
4.5.1 利用丢包概率公式进行计算 | 第52-54页 |
4.5.2 建立排队论模型验证排队时延 | 第54-56页 |
4.5.3 结论 | 第56-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5 IP分组语音的实时传送问题 | 第58-71页 |
5.1 引言 | 第58-60页 |
5.1.1 IP分组语音 QOS分析 | 第58-59页 |
5.1.2 传统 IP网承载语音的QOS实现机制 | 第59-60页 |
5.2 资源预留协议(RSVP) | 第60-63页 |
5.2.1 RSVP的基本概念 | 第60页 |
5.2.2 RSVP的工作方式 | 第60-62页 |
5.2.3 RSVP的基本设计思想 | 第62-63页 |
5.2.4 RSVP存在的问题 | 第63页 |
5.3 IP Diff-Serv和数据包分类技术 | 第63-66页 |
5.3.1 Diff-Serv的实现 | 第65页 |
5.3.2 目前Diff-Serv模型的主要问题 | 第65-66页 |
5.4 MPLS的 QOS技术 | 第66-68页 |
5.4.1 MPLS QOS简介 | 第66-67页 |
5.4.2 什么是流量工程 | 第67页 |
5.4.3 MPLS如何实现流量工程 | 第67-68页 |
5.5 设备中 IP QOS的实现 | 第68-71页 |
5.5.1 业务的分类 | 第69页 |
5.5.2 业务的过滤 | 第69页 |
5.5.3 业务的整形 | 第69-71页 |
6 语音会议软件的设计 | 第71-86页 |
6.1 语音的实时处理 | 第71-80页 |
6.1.1 语音输入实时处理的流程图 | 第71-72页 |
6.1.2 缓冲区与语音抖动处理 | 第72-74页 |
6.1.3 数据处理 | 第74-80页 |
6.2 工作原理和总体设计 | 第80-82页 |
6.2.1 工作原理 | 第80-81页 |
6.2.2 总体设计 | 第81-82页 |
6.3 语音的传输 | 第82-84页 |
6.3.1 Winsock编程 | 第82页 |
6.3.2 使用RTP进行实时传输 | 第82-84页 |
6.4 多路传输功能的实现 | 第84-86页 |
6.4.1 语音发送部分的多路传输实现 | 第84页 |
6.4.2 语音接收部分的实现 | 第84-86页 |
7 下一代电信网络的演进 | 第86-92页 |
7.1 下一代电信网络的特点 | 第86-87页 |
7.2 下一代电信网络的结构 | 第87-92页 |
7.2.1 朗讯公司关于下一代网络的拓扑结构 | 第87-88页 |
7.2.2 思科公司的多业务综合网络演进策略 | 第88-90页 |
7.2.3 电信网络的演进策略 | 第90-92页 |
总结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声明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