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造票据背书法律问题研究
| 引言 | 第1-11页 |
| 第一章 伪造票据背书的概述 | 第11-19页 |
| ·伪造票据背书概念、分类 | 第11-16页 |
| ·概念、构成要件 | 第11-13页 |
| ·分类及其表现 | 第13-16页 |
| ·相关概念间的区别、联系 | 第16-19页 |
| ·与票据伪造的区别与联系 | 第16页 |
| ·与票据变造的区别 | 第16-17页 |
| ·与刑法上相关规定的差异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伪造票据背书法律效力的理论与实践 | 第19-28页 |
| ·两大票据法体制的形成 | 第19-21页 |
| ·理论的产生与实践 | 第19-20页 |
| ·分歧的出现及立法变化 | 第20-21页 |
| ·英美票据法体制的规定 | 第21-24页 |
| ·一般原则 | 第21-22页 |
| ·例外原则 | 第22-24页 |
| ·日内瓦统一票据法体制的规定 | 第24-25页 |
| ·一般原则 | 第24页 |
| ·例外原则 | 第24-25页 |
| ·两大体制规定之比较 | 第25页 |
| ·联合国《国际汇票和国际本票公约》 | 第25-28页 |
| 第三章 票据相关当事人权利、责任比较 | 第28-32页 |
| ·被伪造人的权利、责任比较 | 第28-30页 |
| ·持票人的权利、责任比较 | 第30页 |
| ·付款人的权利、责任比较 | 第30-31页 |
| ·我国票据法的规定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损失分担 | 第32-37页 |
| ·KILDOR--HICKS理论 | 第32-34页 |
| ·理论内容 | 第32-33页 |
| ·评价批判 | 第33-34页 |
| ·责任分层理论 | 第34-35页 |
| ·理论内容 | 第34-35页 |
| ·评价批判 | 第35页 |
| ·损失分配理论 | 第35-37页 |
| ·理论内容 | 第35页 |
| ·评价批判 | 第35-37页 |
| 第五章 对我国票据立法的检讨 | 第37-42页 |
| ·立法现状 | 第37页 |
| ·法规冲突 | 第37-39页 |
| ·高院解释的不可行性 | 第39页 |
| ·重大过失标准的重建 | 第39-42页 |
| 结论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