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景观环境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1. 绪论第8-13页
   ·课题的研究动机第8-9页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的第9-10页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第9页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9-10页
   ·论文研究对象的界定第10页
   ·论文研究的方法与章节概述第10-11页
     ·论文研究方法第10-11页
     ·论文章节概述第11页
   ·论文研究框架第11-13页
2. 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及其景观环境概述第13-28页
   ·综合客运交通枢纽的定义第13页
   ·综合客运交通枢纽的分类第13-14页
   ·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景观空间的内涵第14-15页
   ·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功能布局和特点第15-18页
     ·枢纽建筑本体第15-16页
     ·城市配套交通设施第16页
     ·枢纽建筑外围场地第16-17页
     ·枢纽景观设计范围归纳第17-18页
   ·国内外综合交通枢纽及其景观空间发展历程第18-21页
     ·国外发展历程第18-19页
     ·国内发展历程第19-20页
     ·国内外枢纽发展现状特征总结第20-21页
       ·共同特征第20页
       ·发展差距第20-21页
   ·枢纽发展趋势对枢纽景观设计的启示第21-25页
     ·交通方式多样化第22页
     ·枢纽结构一体化第22-23页
     ·商业性能复杂化第23-24页
     ·使用需求人性化第24页
     ·枢纽站房格局变化第24-25页
   ·综合客运枢纽景观环境现状问题第25-27页
     ·整体绿化率偏低第25页
     ·广场过于硬质化第25页
     ·不重视相关道路景观设计第25-26页
       ·周边步行道第25-26页
       ·周边车行道第26页
     ·缺少景观设施第26页
     ·环境特色不足第26-27页
   ·本章小结第27-28页
3. 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景观设计理论框架第28-70页
   ·枢纽景观设计对象及要点第28-48页
     ·站房主入口广场第28-36页
       ·设计要体现功能分配第28-30页
       ·设计要注意比例尺度第30-32页
       ·设计可以参考的形态第32-36页
     ·专用功能广场第36-37页
     ·集中绿地第37-39页
       ·中央绿地第37页
       ·高架桥下绿地第37-38页
       ·站区广场绿地第38-39页
       ·其他形式绿地第39页
     ·相关道路景观第39-43页
       ·步行道景观第39-42页
       ·车行道景观第42-43页
     ·站场站点及配套设施第43-45页
       ·站场第43-44页
       ·过境站点第44-45页
     ·枢纽景观照明第45-48页
   ·和枢纽建筑本体相结合的景观设计第48-51页
     ·屋顶花园第48-49页
     ·垂直绿化第49-51页
   ·枢纽景观设计目标第51-55页
     ·效率性是首要目标第51页
     ·导向性是重要目标第51-52页
     ·统一性是效果目标第52-53页
     ·实用性是基准目标第53-54页
     ·安全性是绝对目标第54-55页
   ·枢纽景观设计原则第55-57页
     ·处理好“流”和“留”的关系第55页
     ·处理好“聚”和“散”的关系第55-56页
     ·处理好“分”和“合”的关系第56-57页
   ·枢纽景观设计策略第57-65页
     ·立足人本,顺应地区发展规划第57-59页
       ·顺应规划框架第57页
       ·弥补规划不足第57-58页
       ·做好和规划的衔接第58-59页
     ·思维创新,改变枢纽乏味印象第59-61页
     ·发掘精神,深度传承城市风貌第61-62页
     ·加强体验,体现公共空间品质第62-63页
     ·尊重场地,加强周边生态联系第63-65页
   ·对枢纽景观设计价值的思考第65-68页
     ·对过去枢纽景观设计的反思第65-67页
       ·针对“标志性”问题第65-66页
       ·针对“规模”问题第66-67页
     ·对今后枢纽景观设计的展望第67-68页
       ·配合提升区域的商业价值第67页
       ·提升区域的公共服务价值第67-68页
   ·本章小结第68-69页
   ·论文结论及创新第69-70页
4. 结语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4页
图录第74-76页
个人简介第76-77页
导师简介第77-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学校园室外环境安全性设计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
下一篇:历史街区遗产原真性的感知研究--以北京大栅栏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