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8-12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2页 |
2 研究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 第12-15页 |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2-14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15-16页 |
·研究主体的选择 | 第16-18页 |
4 研究过程 | 第18-21页 |
5 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21-45页 |
·改变忠实课程价值的取向难 | 第21-22页 |
·培养目标较为适切 | 第22-23页 |
·部分教师对课程、教材的认识还不深 | 第23-25页 |
·课程计划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探索 | 第25-33页 |
·以校本培训为主要形式师资队伍建设步伐不快 | 第33-34页 |
·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进展缓慢 | 第34-35页 |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一定的转变 | 第35-42页 |
·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及研究的措施不力 | 第42-44页 |
·新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速度过缓 | 第44-45页 |
6 问题的解决策略 | 第45-47页 |
·专业课程的实施,需要从新课程理念和地方科学课程资源中求得滋养 | 第45页 |
·抓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引领水平 | 第45-46页 |
·促校本教研,使师生在研究中共同发展 | 第46页 |
·面向基础教育,从“了解、研究、服务、引领”上下功夫 | 第46页 |
·调整专业课程结构,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 第46页 |
·资源重组,满足学生多样性学习需求 | 第46-47页 |
·营造科学教育的“原创性”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 第47页 |
·确立发展性的评价观,加快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步伐 | 第47页 |
7 本研究的不足及今后设想 | 第47-48页 |
注释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一 | 第53-54页 |
附录二 | 第54-61页 |
附录三 | 第61-62页 |
附录四 | 第62-64页 |
后记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