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第1-11页 |
| 一、 研究的主题及意义 | 第8-9页 |
| 二、 国内外研究水平和动态 | 第9页 |
| 三、 研究的方法和基本思路 | 第9-11页 |
| 第一章 政府信用概述 | 第11-21页 |
| 第一节 政府信用概念 | 第11-13页 |
| 一、 政府信用概念 | 第11-12页 |
| 二、 容易引起混淆的几个概念 | 第12-13页 |
| 第二节 政府信用的特征 | 第13-14页 |
| 第三节 政府信用的具体表现 | 第14-15页 |
| 第四节 我国政府信用现状及其原因 | 第15-18页 |
| 一、 我国政府信用现状 | 第15-17页 |
| 二、 我国政府信用缺失的原因 | 第17-18页 |
| 第五节 完善我国政府信用法律制度的意义 | 第18-21页 |
| 第二章 政府信用制度的法律调整 | 第21-31页 |
| 第一节 公法领域的诚信原则 | 第21-22页 |
| 第二节 政府信用与行政法 | 第22-25页 |
| 一、 行政法的调整对象及产生根源 | 第22-23页 |
| 二、 诚信原则在行政法中的基本内涵 | 第23页 |
| 三、 行政法对政府信用制度的规范调整 | 第23-25页 |
| 第三节 政府信用与经济法 | 第25-26页 |
| 一、 民商法与经济法对市场经济信用制度的不同功能 | 第25页 |
| 二、 经济法的功能及对构筑政府信用的意义 | 第25-26页 |
| 第四节 政府信用制度的法律调整 | 第26-31页 |
| 一、 行政法与经济法的关系 | 第26-28页 |
| 二、 行政法与经济法在构筑政府信用中的分工互动 | 第28-31页 |
| 第三章 政府信用的制度分析 | 第31-45页 |
| 第一节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 第31-34页 |
| 一、 国外信息公开制度概况 | 第31-32页 |
| 二、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32页 |
| 三、 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 第32-34页 |
| 第二节 行政立法制度 | 第34-38页 |
| 一、 国外行政立法制度概况 | 第35页 |
| 二、 我国行政立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 三、 完善我国行政立法制度 | 第36-38页 |
| 第三节 行政合同制度 | 第38-42页 |
| 一、 国外行政合同制度概况 | 第38页 |
| 二、 我国行政合同制度现状 | 第38-39页 |
| 三、 我国行政合同的法律危机导致政府信用危机 | 第39-40页 |
| 四、 完善我国行政合同制度 | 第40-42页 |
| 第四节 公务员行政伦理制度 | 第42-45页 |
| 一、 国外公务员行政伦理制度概况 | 第42-43页 |
| 二、 我国公务员行政伦理制度立法实践 | 第43页 |
| 三、 完善我国公务员行政伦理制度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完善我国政府信用法律制度 | 第45-53页 |
| 第一节 政府信用与依法治国、以德治国 | 第45-47页 |
| 一、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 第45页 |
| 二、 强化我国政府信用的出路--法治为主,辅以德治 | 第45-47页 |
| 第二节 健全行政监督法律机制 | 第47-49页 |
| 一、 行政监督的必要性 | 第47页 |
| 二、 我国行政监督现状 | 第47-48页 |
| 三、 完善我国行政监督法律机制 | 第48-49页 |
| 第三节 规范政府责任法律制度 | 第49-53页 |
| 一、 规范政府责任法律制度的意义 | 第49-50页 |
| 二、 行政合法性原则与行政违法责任 | 第50-51页 |
| 三、 完善我国政府责任法律制度 | 第51-53页 |
| 结语 | 第53-54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