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针叶树类论文

杉木纸浆材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

致谢第1-4页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21页
上篇 文献综述第21-43页
 第一章 国内外纸浆材遗传改良研究进展第22-35页
  1.1 国外研究进展第22-29页
   1.1.1 木材基本密度遗传变异的研究第22-24页
   1.1.2 木材纤维形态特征的研究第24-25页
   1.1.3 微纤丝角第25页
   1.1.4 浆纸性状的研究第25-26页
   1.1.5 材性早期预测研究第26-27页
   1.1.6 生长与材性性状间的相关和综合遗传改良研究第27-28页
    1.1.6.1 生长与材性性状间的相关的研究第27-28页
    1.1.6.2 生长与材性综合遗传改良可行性研究第28页
   1.1.7 材性性状基因定位的研究第28-29页
   1.1.8 环境影响的研究第29页
  1.2 国内研究进展第29-35页
   1.2.1 木材密度的研究第29-30页
    1.2.1.1 种源间的变异第29-30页
    1.2.1.2 无性系、家系间的变异第30页
    1.2.1.3 木材密度的株内变异第30页
   1.2.2 木材纤维形态性状的研究第30-31页
    1.2.2.1 种源间的变异第30-31页
    1.2.2.2 无性系、家系间的变异第31页
    1.2.2.3 株内变异的研究第31页
   1.2.3 微纤丝角研究第31-32页
   1.2.4 木材化学组分的变异第32页
   1.2.5 早期选择的研究第32-33页
   1.2.6 性状间的相关和多性状综合选择研究第33-34页
    1.2.6.1 生长与材性性状的相关研究第33页
    1.2.6.2 综合选择方法及选择效果第33-34页
   1.2.7 环境的影响第34页
   1.2.8 新树种制浆适宜性研究第34-35页
 第二章 杉木材性遗传改良研究进展第35-43页
  2.1 木材基本密度的研究第35-37页
  2.2 木材管胞形态和微纤丝角的研究第37页
  2.3 木材化学组分的研究第37-38页
  2.4 环境对材性的影响研究第38页
  2.5 材性早期预测研究第38-39页
  2.6 材性与生长性状的相关及材性遗传改良方法研究第39-40页
   2.6.1 生长和材性的相关及联合选择的可行性研究第39-40页
   2.6.2 生长与材性联合选择的方法及效果第40页
  2.7 杉木制浆造纸可行性的研究第40-41页
  2.8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第41-43页
下篇 杉木纸浆材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第43-134页
 第三章 杉木无性系生长性状遗传变异研究第44-52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4-45页
   3.1.1 试验点概况第44页
   3.1.2 木芯样品的采集第44页
   3.1.3 生长量的测定第44-45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5-50页
   3.2.1 无性系生长性状的变异第45页
   3.2.2 生长性状的方差分析和广义遗传力估算第45页
   3.2.3 生长性状选择的遗传增益估算第45-48页
   3.2.4 无性系胸径生长的年龄变异第48-50页
    3.2.4.1 胸径生长的径向变异第48页
    3.2.4.2 不同年龄年轮宽度的相关分析第48页
    3.2.4.3 无性系年轮宽度的回归预测第48-50页
  3.3 小结第50-52页
   3.3.1 无性系平均生长量的变异第50页
   3.3.2 广义遗传力第50-51页
   3.3.3 生长量无性系选择的遗传增益第51页
   3.3.4 无性系年轮宽度的径向变异第51-52页
 第四章 木材密度遗传变异研究第52-59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2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2-57页
   4.2.1 木材基本密度的遗传变异第52-55页
    4.2.1.1 无性系间木材基本密度的变异第52-54页
    4.2.1.2 无性系木材基本密度的方差分析和广义遗传力估算第54页
    4.2.1.3 木材密度选择的遗传增益第54-55页
   4.2.2 木材基本密度的径向变异第55-57页
    4.2.2.1 木材基本密度随年龄变化的趋势第55页
    4.2.2.2 木材基本密度年龄—年龄的相关分析第55-56页
    4.2.2.3 无性系木材基本密度的回归预测第56-57页
  4.3 小结第57-59页
   4.3.1 无性系木材基本密度的遗传变异第57页
   4.3.2 无性系木材基本密度的广义遗传力估算和遗传增益第57-58页
   4.3.3 木材基本密度的径向变异第58-59页
 第五章 木材管胞形态遗传变异研究第59-94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59-60页
   5.1.1 试验材料第59页
   5.1.2 管胞长度和宽度测定方法第59-60页
   5.1.3 管胞横切面形态特征的测定方法第60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60-91页
   5.2.1 管胞形态性状的变异第60-66页
    5.2.1.1 无性系管胞长度、宽度和长宽比的变异第60-62页
    5.2.1.2 管胞胞腔直径、双壁厚和壁腔比的变异第62-64页
    5.2.1.3 管胞横切面管胞胞腔周长、胞腔面积和圆形指数的变异第64-66页
   5.2.2 管胞形态性状的方差分析及遗传力估算第66-67页
    5.2.2.1 管胞长度、宽度和长宽比的方差分析及遗传力估算第66页
    5.2.2.2 管胞胞腔直径、双壁厚和壁腔比的方差分析及遗传力估算第66-67页
    5.2.2.3 管胞横切面管胞胞腔周长、胞腔面积和圆形指数的方差分析及遗传力估算第67页
   5.2.3 管胞形态性状的选择及遗传增益第67-71页
    5.2.3.1 管胞长度、管胞宽度和长宽比的选择及遗传增益第67-69页
    5.2.3.2 管胞胞腔直径、双壁厚和壁腔比的选择及遗传增益第69-70页
    5.2.3.3 管胞横切面管胞周长、面积和圆形指数选择及遗传增益第70-71页
   5.2.4 管胞形态性状的径向变异趋势第71-82页
    5.2.4.1 管胞长度的径向变异趋势第71-72页
    5.2.4.2 管胞宽度的径向变异趋势第72页
    5.2.4.3 管胞长宽比的径向变异趋势第72-75页
    5.2.4.4 管胞双壁厚的径向变异趋势第75页
    5.2.4.5 管胞胞腔直径的径向变异趋势第75页
    5.2.4.6 管胞壁腔比的径向变异趋势第75页
    5.2.4.7 管胞周长的径向变异趋势第75-80页
    5.2.4.8 管胞面积的径向变异趋势第80页
    5.2.4.9 管胞圆形指数的径向变异趋势第80-82页
   5.2.5 管胞形态的年龄—年龄的相关分析第82-91页
    5.2.5.1 管胞长度的年龄—年龄的相关分析第82-83页
    5.2.5.2 管胞宽度的年龄—年龄的相关分析第83-84页
    5.2.5.3 管胞长宽比的年龄—年龄的相关分析第84-85页
    5.2.5.4 管胞双壁厚的年龄—年龄的相关分析第85-86页
    5.2.5.5 管胞胞腔直径的年龄—年龄的相关分析第86-87页
    5.2.5.6 管胞壁腔比的年龄—年龄的相关分析第87-88页
    5.2.5.7 管胞周长的年龄—年龄的相关分析第88-89页
    5.2.5.8 管胞面积的年龄—年龄的相关分析第89-90页
    5.2.5.9 管胞圆形指数的年龄—年龄的相关分析第90-91页
  5.3 小结第91-94页
   5.3.1 性状的变异第91页
   5.3.2 性状的遗传控制第91-92页
   5.3.3 无性系选择的遗传增益第92-93页
   5.3.4 性状的径向变异趋势第93页
   5.3.5 性状的年龄—年龄的相关第93-94页
 第六章 微纤丝角遗传变异的研究第94-103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94-96页
   6.1.1 试验材料第94页
   6.1.2 碘染色法第94-95页
   6.1.3 硝酸铜+超声波处理法第95-96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96-101页
   6.2.1 微纤丝角的遗传变异研究第96-99页
    6.2.1.1 无性系间微纤丝角的变异第96-98页
    6.2.1.2 无性系微纤丝角的方差分析和遗传力估算第98页
    6.2.1.3 微纤丝角无性系选择及其遗传增益第98-99页
   6.2.2 微纤丝角的径向变异第99-101页
    6.2.2.1 微纤丝角的径向变异趋势第99-100页
    6.2.2.2 微纤丝角的年—年相关分析第100-101页
    6.2.2.3 微纤丝角的回归预测第101页
  6.3 小结第101-103页
   6.3.1 微纤丝角的遗传变异第101页
   6.3.2 无性系微纤丝角遗传力和遗传增益估算第101-102页
   6.3.3 微纤丝角的径向变异第102-103页
 第七章 化学组分和纸浆、纸张性状的变异第103-106页
  7.1 材料与方法第103页
   7.1.1 试验材料第103页
   7.1.2 试验方法第103页
    7.1.2.1 化学组分的测定第103页
    7.1.2.2 纸浆性能测定第103页
    7.1.1.3 手抄纸性能测试第103页
  7.2 结果与分析第103-106页
   7.2.1 化学组分的变异第103-105页
   7.2.2 纸浆性能的变异第105页
   7.2.3 手抄纸物理性能的变异第105-106页
 第八章 杉木纸浆材优良无性系选择研究第106-124页
  8.1 研究方法第106页
  8.2 结果与分析第106-121页
   8.2.1 性状的相关分析第106-111页
    8.2.1.1 生长与木材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第107-108页
    8.2.1.2 木材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第108-109页
    8.2.1.3 生长性状与浆、纸性状和化学组分的相关分析第109-110页
    8.2.1.4 木材品质性状与浆、纸性状和化学组分的相关分析第110-111页
   8.2.2 影响杉木浆、纸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子分析第111-114页
    8.2.2.1 与纸浆产量关系最密切的主要因子筛选第112页
    8.2.2.2 与化学组分关系最密切的主要因子筛选第112页
    8.2.2.3 与纸浆特性关系最密切的主要因子筛选第112-113页
    8.2.2.4 与手抄纸强度关系最密切的主要因子筛选第113-114页
   8.2.3 综合选择指数方程的构建第114-116页
    8.2.3.1 性状的表型遗传参数和边际效应第114-115页
    8.2.3.2 表型方差和协方差矩阵第115页
    8.2.3.3 综合指数方程第115-116页
   8.2.4 优良无性系选择及其效果第116-121页
    8.2.4.1 优良无性系选择及其遗传增益第116-119页
    8.2.4.2 优良无性系纸浆产量和纸张强度的预估第119-121页
  8.3 小结第121-124页
   8.3.1 性状间的相关性第121-122页
   8.3.2 综合指数选择第122页
   8.3.3 优良无性系纸浆产量和纸张强度预估结果第122-124页
 第九章 总结论与讨论第124-134页
  9.1 无性系性状的变异规律第124-125页
   9.1.1 生长量的变异第124页
   9.1.2 木材基本密度的变异第124页
   9.1.3 无性系管胞形态特征的变异第124-125页
   9.1.4 微纤丝角的变异第125页
   9.1.5 化学组分、纸浆、手抄纸性状的变异第125页
  9.2 性状的遗传控制第125-126页
   9.2.1 生长性状的遗传控制第125页
   9.2.2 木材品质性状的遗传控制第125-126页
  9.3 单性状的选择及遗传增益第126-127页
   9.3.1 生长量选择的遗传增益第126页
   9.3.2 木材品质性状选择的遗传增益第126-127页
  9.4 性状间的相关性第127-129页
   9.4.1 生长与材性间的相关第127页
   9.4.2 材性间的相关第127页
   9.4.3 生长、材性与浆、纸性状间的相关第127-129页
  9.5 多性状综合选择方法及选择效果第129-131页
   9.5.1 生长和木材品质性状综合选择方法及选择效果第129-130页
   9.5.2 优良无性系纸浆产量和纸张强度预估结果第130-131页
  9.6 性状的径向变异趋势第131-132页
   9.6.1 性状的径向变异趋势第131-132页
   9.6.2 性状的年龄-年龄相关第132页
  9.7 讨论第132-134页
   9.7.1 存在问题第132页
   9.7.2 杉木制浆造纸材无性系选育策略第132-133页
   9.7.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133-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空间权研究
下一篇:糖基表面活性剂蔗糖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