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运输联系与运输通道系统合理配置研究
1 概论 | 第1-21页 |
·论文题目的由来 | 第8-10页 |
·研究的主要背景 | 第10-12页 |
·空间经济一体化 | 第10-11页 |
·资源禀赋和工业化进程 | 第11页 |
·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 | 第11-12页 |
·通道资源的合理配置 | 第12页 |
·相关研究的理论进展 | 第12-18页 |
·运输经济区域方面 | 第12-14页 |
·空间运输联系方面 | 第14-16页 |
·运输通道合理配置方面 | 第16-18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8-19页 |
·论文研究的实际意义 | 第19页 |
·论文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框架 | 第19-21页 |
2 运输区域划分的理论与方法 | 第21-41页 |
·引言 | 第21-23页 |
·运输区域的定义、特征和分类 | 第23-26页 |
·运输区域的定义 | 第23-24页 |
·运输区域的基本特征 | 第24-25页 |
·运输区域的分类 | 第25-26页 |
·运输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 第26-31页 |
·运输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 第26-27页 |
·运输区划的理论抽象 | 第27-28页 |
·运输区划的数量方法 | 第28-31页 |
·运输区划的实证研究 | 第31-40页 |
·一级运输区划的实证研究 | 第31-36页 |
·次级运输区划的实证研究 | 第36-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3 运输区域空间结构特征 | 第41-67页 |
·引言 | 第41-42页 |
·区域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测度 | 第42-46页 |
·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与模型 | 第42-43页 |
·区域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实证分析 | 第43-46页 |
·区域产业结构形态 | 第46-49页 |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 第46-47页 |
·区域产业结构形态的实证分析 | 第47-49页 |
·区域产业竞争力比较 | 第49-56页 |
·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 第49-50页 |
·区域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 第50页 |
·区域加工制造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 第50-52页 |
·区域采掘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 第52-53页 |
·区域农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 第53-56页 |
·次运输区域的空间结构特征 | 第56-65页 |
·次运输区域空间结构演变原理及阶段 | 第56-61页 |
·次运输区域空间布局结构特征 | 第61-63页 |
·次运输区域空间圈层结构特征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4 空间运输联系 | 第67-99页 |
·引言 | 第67-69页 |
·空间运输联系的经济机理 | 第69-77页 |
·空间货流联系的经济机理 | 第69-75页 |
·空间客流联系的经济机理 | 第75-77页 |
·空间货流联系的模型 | 第77-86页 |
·空间货流联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 第77页 |
·空间货流联系模型的确定 | 第77-79页 |
·货物分类标准的确定 | 第79-85页 |
·货流阻抗函数的进一步讨论 | 第85-86页 |
·空间客流联系的模型 | 第86-91页 |
·空间客流联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 第86-87页 |
·客运需求的层次结构 | 第87-90页 |
·空间客流联系模型的确定 | 第90-91页 |
·空间运输联系的实证分析 | 第91-97页 |
·美国空间货流联系 | 第92-95页 |
·美国空间客流联系 | 第95-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5 运输通道系统的合理配置 | 第99-127页 |
·引言 | 第99-101页 |
·运输通道系统概述 | 第101-108页 |
·国内外运输通道规划与建设现状 | 第101-106页 |
·运输通道内涵特征及分类结构 | 第106-108页 |
·运输通道的顶层设计 | 第108-113页 |
·运输通道布局规划指导思想 | 第108-111页 |
·运输通道布局规划思路和方法 | 第111-113页 |
·运输通道的运输能力配置 | 第113-119页 |
·运输通道能力的层次结构 | 第113-115页 |
·运输通道能力的测度 | 第115-117页 |
·运输通道能力的合理配置 | 第117-119页 |
·通道内运输方式的合理配置 | 第119-125页 |
·运输方式配置的思想和理念 | 第119-122页 |
·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分析 | 第122-125页 |
·通道内运输方式的合理配置 | 第125页 |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27-130页 |
·结论 | 第127-129页 |
·展望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5页 |
附录A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5-136页 |
附录B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