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2页 |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8-9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9页 |
第二节 关键词解析 | 第9-15页 |
一、 体验(Experience) | 第9-11页 |
二、 体验经济(Experience Economy) | 第11-12页 |
三、 节事(Event) | 第12-13页 |
四、 旅游产品(Tourism Product) | 第13-14页 |
五、 节事类旅游产品(Event Tourism Product) | 第14-15页 |
第三节 研究背景分析 | 第15-20页 |
一、 世界经济形态演化的脉络梳理 | 第15-17页 |
二、 体验经济核心理论解读 | 第17-18页 |
三、 节事类旅游产品的理论与实践述评 | 第18-20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20-22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节事类旅游产品与体验经济相关性分析 | 第22-36页 |
第一节 节事类旅游产品与体验经济的相关性 | 第22-24页 |
一、 节事类旅游产品和体验经济的核心一致 | 第22-23页 |
二、 节事类旅游产品的生产消费现象体现体验经济的基本特征 | 第23-24页 |
第二节 体验经济要素融入节事类旅游产品设计的必要性 | 第24-27页 |
一、 体验经济有助于提升节事类旅游产品的综合能力 | 第24-26页 |
二、 体验经济有助于提升节事类旅游产品的综合效益 | 第26-27页 |
第三节 从体验经济切入实现节事类旅游产品经济效益的最优化 | 第27-31页 |
一、 节事类旅游产品经济效益形成机理浅析 | 第27-28页 |
二、 体验经济是优化节事类旅游产品经济效益的最佳途径 | 第28-31页 |
第四节 体验经济和节事类旅游产品设计结合的理论框架 | 第31-36页 |
一、 多学科交融的理论支撑系统 | 第31-34页 |
二、 三元素互动的宏观把握模态 | 第34-35页 |
三、 单视角切入的微观分析路径 | 第35-36页 |
第三章 节事类旅游产品宏观设计的RMP模式 | 第36-56页 |
第一节 RMP模式的提出 | 第36-38页 |
一、 旅游业发展中的RMP(昂普)模式 | 第36-37页 |
二、 节事类旅游产品宏观设计的RMP模式 | 第37-38页 |
第二节 节事类旅游产品设计与相关资源基础的互动 | 第38-47页 |
一、 节事类旅游产品的设计应遵循相关资源的制约引导 | 第38-43页 |
二、 节事类旅游产品设计中资源向产品转化的模式 | 第43-45页 |
三、 节事类旅游产品的设计要促进资源潜力的有序发掘 | 第45-47页 |
第三节 节事类旅游产品设计与特定市场导向的互动 | 第47-56页 |
一、 节事类旅游产品的设计应遵循市场需求的制约引导 | 第47-52页 |
二、 节事类旅游产品的设计对市场需求的反作用 | 第52-56页 |
第四章 节事类旅游产品微观设计的TAI模式 | 第56-81页 |
第一节 TAI概念的提出 | 第56-61页 |
一、 TAI的概念 | 第56页 |
二、 TAI三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 第56-59页 |
三、 体验经济视角中的TAI要素属性 | 第59-61页 |
第二节 主题的体验化设计 | 第61-65页 |
一、 创意主题 | 第61-64页 |
二、 表述主题 | 第64-65页 |
第三节 活动的体验化设计 | 第65-72页 |
一、 单体活动的体验化设计 | 第66-68页 |
二、 组合活动的体验化设计 | 第68-72页 |
第四节 形象的体验化设计 | 第72-78页 |
一、 悦目--感官体验的设计 | 第72-76页 |
二、 赏心--感官体验向高峰体验的过渡 | 第76-77页 |
三、 赏心悦目--把形象提升为意象 | 第77-78页 |
第五节 三大要素的整合设计 | 第78-81页 |
一、 活动和形象的设计应围绕主题进行 | 第78-79页 |
二、 活动和形象要相互补充 | 第79-81页 |
结语 | 第81-88页 |
一、 补充说明的两个问题 | 第81-86页 |
二、 尚待解决的问题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