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现代文学(1919~1949年)论文

对中国现代文艺思潮研究的反思片论

中文提要第1-6页
英文提要第6-7页
引言第7-9页
第一章 关于“革命文学”的透视第9-19页
 一、 “革命文学”的产生第9页
 二、 “革命文学”的理论主张第9-11页
  1 文学是有阶级性的,革命文学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第9-10页
  2 革命文学有自己特有的服务表现对象--工农大众第10页
  3 明确规定了革命文学的新内容,体现了革命文学的鼓动作用第10页
  4 以“革命现实主义”为无产阶级文学的创作方法第10-11页
 三、 对“革命文学论争”的评价第11-19页
  (一) “革命文学论争”的意义第11-13页
   1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第11页
   2 重新界定文学的定义,确立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概念第11-12页
   3 开创了中国文艺理论研究作家主体意识改造的先河第12-13页
  (二) “革命文学”理论的失误第13-19页
   1 忽视了文学传统第13-14页
   2 不能准确地阐述文艺与生活、政治的关系第14-15页
   3 忽视了文艺多样化的艺术规律和文学人性的表现第15-16页
   4 有宗派倾向,不能结成更大的文学联盟第16-17页
   5 错误地对鲁迅进行批判第17-19页
第二章 关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评价第19-29页
 一、 《讲话》的根本精神第19-22页
  1 “文艺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第19-20页
  2 “文艺要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第20页
  3 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第20-21页
  4 “党的文艺工作者首先应该在抗日这一点上和党外的一切文学家艺术家团结起来”第21-22页
 二、 《讲话》的意义和价值第22-29页
  1 系统地体现了文学活动“五要素”理论第22-23页
  2 接受美学的启蒙第23-24页
  3 引发了关于“文艺源泉”的争鸣第24-26页
  4 为文艺服务对象合乎规律地界定提供借鉴第26-27页
  5 促进了“文艺与政治关系”的再思考第27-29页
第三章 对周扬与胡风关于“典型论”论争的透视第29-37页
 一、 周扬与胡风“典型论”论争的背景第29-30页
 二、 周扬与胡风“典型论”论争的焦点第30-34页
  1 典型人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问题第30-32页
  2 典型人物的创造问题第32-34页
 三、 关于周扬与胡风“典型论”论争的再思考第34-37页
  1 要以质疑的态度借鉴其它理论第34-35页
  2 为构建当代形态的典型理论提供借鉴第35页
  3 要保持对论争认识的正确态度第35-37页
结束语第37-38页
注释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0页

论文共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贲门腺癌术式选择的研究
下一篇:杨梅光抑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