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4页 |
| 第一章 概述 | 第14-34页 |
| 1 凤眼莲的生物学特性 | 第14-16页 |
| ·形态学 | 第14页 |
| ·繁殖生物学 | 第14-15页 |
| ·生态适应 | 第15-16页 |
| 2 凤眼莲生态入侵 | 第16-23页 |
| ·凤眼莲生态入侵 | 第16-20页 |
| ·生态入侵 | 第16-18页 |
| ·凤眼莲生态入侵 | 第18-20页 |
| ·凤眼莲生态入侵的主要原因 | 第20-23页 |
| ·生长繁殖能力强 | 第20-21页 |
| ·忍耐力和竞争力强 | 第21-22页 |
| ·缺乏专一性天敌 | 第22-23页 |
| ·水体富营养化加剧 | 第23页 |
| 3 植物营养生态学 | 第23-28页 |
| ·营养获取 | 第24-25页 |
| ·营养效率 | 第25-27页 |
| ·营养利用效率 | 第25-26页 |
| ·营养转移(再利用)效率 | 第26-27页 |
| ·营养分布格局 | 第27-28页 |
| 4 凤眼莲营养生态学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 第28-32页 |
| ·营养对凤眼莲生长繁殖的影响 | 第28-29页 |
| ·凤眼莲的营养对策 | 第29-31页 |
| ·低营养环境的适应机理 | 第31-32页 |
|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2-34页 |
| 第二章 营养对生长繁殖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 第34-4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 ·实验处理 | 第35页 |
| ·收获 | 第35页 |
| ·生物量分配 | 第35-36页 |
| ·统计分析 | 第3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3页 |
| ·克隆分枝数 | 第36页 |
| ·生长 | 第36-42页 |
| ·生物量分配 | 第42-43页 |
| 3 讨论 | 第43-47页 |
| ·凤眼莲的克隆繁殖 | 第43-44页 |
| ·营养与生长繁殖的关系 | 第44-45页 |
| ·生物量分配调节资源获取 | 第45-47页 |
| 第三章 营养水平梯度升高对生长及资源分配的影响 | 第47-5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0页 |
| ·植物材料与生长条件 | 第47-48页 |
| ·收获 | 第48页 |
| ·植物化学分析 | 第48页 |
| ·植物生长与克隆繁殖分析 | 第48-49页 |
| ·资源分配 | 第49页 |
| ·统计分析 | 第49-5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3页 |
| ·分株数 | 第50-52页 |
| ·生物量、总N、总P和单叶面积 | 第52页 |
| ·地下/地上生物量 | 第52页 |
| ·资源分配 | 第52-53页 |
| 3 讨论 | 第53-58页 |
| ·生长与生物量分配 | 第54-56页 |
| ·资源分配 | 第56-58页 |
| 第四章 外来种凤眼莲和本地种水鳖在三种P营养水平下的生长和P吸收速率的比较研究 | 第58-69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8-61页 |
| ·三种P水平下的生长实验 | 第58-60页 |
| ·根系特征和营养吸收速率实验 | 第60-6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1-65页 |
| ·生长分析 | 第61-64页 |
| ·根系特征 | 第64-65页 |
| ·P吸收速率 | 第65页 |
| 3 讨论 | 第65-69页 |
| 第五章 凤眼莲高生长速率的营养生态生理基础 | 第69-8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1页 |
| ·实验材料 | 第69-70页 |
| ·实验处理 | 第70页 |
| ·收获 | 第70页 |
| ·化学分析 | 第70页 |
| ·计算方法 | 第70-7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1-77页 |
| ·生长 | 第71页 |
| ·生物量分配格局 | 第71-74页 |
| ·植物P浓度和总植物P | 第74-75页 |
| ·磷利用效率和磷吸收效率 | 第75-77页 |
| 3 讨论 | 第77-82页 |
| ·凤眼莲的生长优势 | 第77-78页 |
| ·凤眼莲高生长速率的营养生态生理基础 | 第78-82页 |
| 第六章 侧根在P吸收中的重要意义 | 第82-9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2-84页 |
| ·实验材料 | 第82页 |
| ·实验处理 | 第82-83页 |
| ·收获及测定方法 | 第83-84页 |
| ·计算及统计处理 | 第8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4-89页 |
| ·侧根的形态可塑性 | 第84-86页 |
| ·生长和死亡组织生物量 | 第86-89页 |
| ·植物P浓度和总P | 第89页 |
| 3 讨论 | 第89-93页 |
| ·侧根的形态可塑性 | 第89-90页 |
| ·侧根在适应低P环境的意义 | 第90-93页 |
| 第七章 东湖和梁子湖凤眼莲生长及营养浓度动态比较研究 | 第93-112页 |
| 1 研究地点 | 第93-94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94-95页 |
| ·实验材料 | 第94页 |
| ·取样方法 | 第94页 |
| ·化学分析 | 第94页 |
| ·计算方法 | 第94-95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95-103页 |
| ·东湖凤眼莲群落学研究 | 第95-99页 |
| ·东湖和梁子湖凤眼莲生长特征 | 第99-101页 |
| ·营养浓度动态 | 第101-103页 |
| 4 讨论 | 第103-112页 |
| ·亚热带地区群落学特征 | 第103-106页 |
| ·影响凤眼莲生长的营养浓度 | 第106-108页 |
| ·低营养条件下生命维持机理 | 第108-112页 |
| 第八章 结论 | 第112-1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4-139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研究论文及参编专著 | 第139-140页 |
| 致谢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