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5页 |
临床应用研究 | 第15-23页 |
一、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5-16页 |
(一)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诊断标准 | 第15-16页 |
(二)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6页 |
(三) 病例入选标准 | 第16页 |
二、 临床资料 | 第16-17页 |
(一) 一般资料 | 第16页 |
(二) 症状与体征分布 | 第16-17页 |
(三) 影像学表现 | 第17页 |
三、 方法 | 第17-19页 |
(一) 手术方法 | 第17-18页 |
(二) 随访时间与内容 | 第18-19页 |
(三) 疗效评价方法 | 第19页 |
四、 结果 | 第19-22页 |
(一) 手术出血量 | 第20页 |
(二) 手术并发症 | 第20页 |
(三) 棘突截骨术后愈合情况 | 第20页 |
(四) 疗效 | 第20-22页 |
五、 结论 | 第22-23页 |
基础研究 | 第23-26页 |
一、 材料 | 第23页 |
(一) 标本来源 | 第23页 |
(二) 仪器与试剂 | 第23页 |
二、 方法 | 第23-24页 |
(一) 标本制备 | 第23页 |
(二) 分组 | 第23-24页 |
三、 结果 | 第24-25页 |
(一) 光镜观察结果 | 第24页 |
(二)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 第24页 |
(三)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 第24-25页 |
四、 结论 | 第25-26页 |
讨论 | 第26-37页 |
一、 腰椎管狭窄症和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现代概念 | 第26页 |
二、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病理特点 | 第26-28页 |
三、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诊断指标的评价 | 第28-31页 |
(一) 临床症状和体征 | 第28-30页 |
(二) 影像学表现 | 第30-31页 |
四、 腰椎后部结构抵抗载荷的稳定作用 | 第31-32页 |
(一) 生物力学研究 | 第31-32页 |
(二) 临床研究 | 第32页 |
五、 有限化减压的必要性和病理学依据 | 第32-33页 |
(一) 有限化减压的必要性 | 第32-33页 |
(二) 针对不同病因有限化减压的病理学依据 | 第33页 |
六、 改变手术入路的临床意义 | 第33-35页 |
(一) 减轻对棘上和棘间韧带血液供应的破坏 | 第33-34页 |
(二) 增大手术操作空间、减少对关节突和骶棘肌的损伤 | 第34-35页 |
七、 棘突截骨经椎板间孔潜行减压术的术式评价 | 第35-37页 |
(一) 术式特点 | 第35页 |
(二) 适应证及禁忌证 | 第35页 |
(三) 应注意的问题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附录 | 第41-64页 |
附一、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综述) | 第41-55页 |
附二、 手术示意图 | 第55-56页 |
附三、 手术前、后JOA分值详表 | 第56-58页 |
附四、 典型病例手术前、后X光片 | 第58-60页 |
附五、 一侧与两侧剥离骶棘肌术后棘上韧带病理变化光镜、电镜对比观察照片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