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 第1-27页 |
一、 文献概览 | 第12-16页 |
二、 论文的研究对象和政策意义 | 第16-18页 |
三、 论文的研究视角和主要贡献 | 第18-22页 |
四、 论文的基本逻辑和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五、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23-27页 |
第一章 融资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对象 | 第27-47页 |
第一节 现代企业理论及其在融资模式研究中的意义 | 第27-31页 |
一、 古典厂商理论到现代企业理论的演变 | 第27-28页 |
二、 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企业理论的核心 | 第28-29页 |
三、 现代企业理论在融资模式研究中的意义 | 第29-31页 |
第二节 两权分离下的股份公司及其治理体系 | 第31-39页 |
一、 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及其原因 | 第31-33页 |
二、 两权分离条件下现代公司的基本结构 | 第33-35页 |
三、 公司治理体系:外部机制与内部机制 | 第35-39页 |
第三节 从公司治理角度研究融资模式的重要意义 | 第39-44页 |
一、 公司治理是公司融资的出发点和归宿 | 第39-41页 |
二、 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是发展和深化金融市场的关键 | 第41页 |
三、 良好的公司治理是稳定宏观经济和防止金融危机的基础 | 第4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7页 |
第二章 融资模式的基本分类和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的基本特点 | 第47-75页 |
第一节 经济条件的变化和融资模式的演变 | 第47-53页 |
一、 经济条件的变化与融资方式的历史演变 | 第47-48页 |
二、 股票市场和商业银行的融资行为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 第48-50页 |
三、 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对帕加诺模型的批判 | 第50-53页 |
第二节 当今世界上几种主要的融资模式:分类和特点 | 第53-61页 |
一、 融资模式的最基本分类: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模式 | 第53-56页 |
二、 公司融资和公司治理的私人控制偏好型与市场控制偏好型模式 | 第56-59页 |
三、 公司融资和公司治理的网络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模式 | 第59-61页 |
第三节 不同融资模式对美国、日本和德国经济发展诸方面的影响 | 第61-72页 |
一、 不同融资模式对公司股权结构和控制权结构的影响 | 第61-64页 |
二、 不同融资模式对各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 | 第64-67页 |
三、 不同融资模式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 | 第67-70页 |
四、 不同融资模式下美国、日本和德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5页 |
第三章 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下股东与经理层的冲突与解决方案 | 第75-104页 |
第一节 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下股东与经理层的利益冲突 | 第75-85页 |
一、 股东与经理层产生利益冲突的主要原因 | 第75-80页 |
二、 经理层侵蚀股东利益的主要形式 | 第80-83页 |
三、 传统的经理层薪酬体系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相关度偏低 | 第83-85页 |
第二节 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下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利弊 | 第85-94页 |
一、 美国上市公司经理层激励计划的基本类型 | 第85-86页 |
二、 美国上市公司以股票期权为主的经理层薪酬表现出来的特点 | 第86-93页 |
三、 以股票期权为主的经理层激励体系存在的弊病 | 第93-94页 |
第三节 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下的经理层内部约束机制 | 第94-101页 |
一、 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问题 | 第94-98页 |
二、 累积投票制度对增强股东影响力的作用 | 第98-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4页 |
第四章 股票市场有效性理论与经理层面临的外部市场约束 | 第104-138页 |
第一节 股票市场有效性理论及其面临的挑战 | 第104-116页 |
一、 股票市场有效性理论及其在融资模式中的意义 | 第104-106页 |
二、 信息不对称对股票市场有效性提出的挑战 | 第106-112页 |
三、 内幕交易对股票市场有效性提出的挑战 | 第112-116页 |
第二节 美国八十年代的并购浪潮与公司控制权市场的缺陷 | 第116-126页 |
一、 美国80年代出现的收购兼并浪潮及其原因 | 第116-119页 |
二、 激烈的收购与反收购斗争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 第119-122页 |
三、 从代理成本角度分析以“绿邮”为代表的反收购策略的弊端 | 第122-124页 |
四、 公司控制权市场的主要优点和缺点:一个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三节 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下的短期金融问题 | 第126-134页 |
一、 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下股价变动的随机性 | 第126-129页 |
二、 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下的短期金融理论 | 第129-131页 |
三、 短期金融问题与美国上市公司经理层的投资视界 | 第131-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134-138页 |
第五章 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下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 第138-170页 |
第一节 美国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影响 | 第138-147页 |
一、 90年代以来美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结构的显著变化 | 第138-143页 |
二、 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对美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影响 | 第143-147页 |
第二节 美国养老基金的发展及其参与公司治理的方式 | 第147-156页 |
一、 1974年的EAISA法案与定额给付养老计划 | 第147-148页 |
二、 定额出资养老计划和401(k)账户兴起的主要原因 | 第148-150页 |
三、 养老基金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的全能所有者角色 | 第150-154页 |
四、 股东动议是养老基金参与公司治理的主要方式 | 第154-156页 |
第三节 美国的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分析 | 第156-167页 |
一、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股数效应、公司数效应 | 第156-158页 |
二、 LENS基金的积极投资策略和CalPERS效应:两个案例 | 第158-159页 |
三、 美国的养老基金参与公司治理的优缺点分析 | 第159-161页 |
四、 商业银行和共同基金消极对待公司治理的原因分析 | 第161-165页 |
五、 日本的主银行和美国的机构投资者在参与公司治理方面的比较 | 第165-167页 |
本章小结 | 第167-170页 |
第六章 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与投资者利益的法律保护 | 第170-198页 |
第一节 投资者利益的法律保护与美国股票市场的发展 | 第170-177页 |
一、 融资模式的明显缺陷与股票市场的蓬勃发展:一个悻论 | 第170-172页 |
二、 美国的投资者法律保护程度:LLSV与PRS评价体系 | 第172-177页 |
第二节 有关投资者保护程度与股票市场发展水平的理论模型 | 第177-191页 |
一、 投资者保护程度与股票市场发展的关系:文献概览 | 第177-178页 |
二、 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下经理层侵蚀股东的LLSV微观模型 | 第178-184页 |
三、 投资者保护对股票市场的影响:Shleifer-WOlfenson宏观模型 | 第184-191页 |
第三节 公司股权结构与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相互关系 | 第191-196页 |
一、 上述模型中有关公司股权结构与投资者保护相互关系的结论 | 第191-192页 |
二、 股权结构的调整对投资者保护的动态影响:对模型的一个修正 | 第192-193页 |
三、 投资者保护对公司股权结构的影响:实证研究的结果 | 第193-196页 |
本章小结 | 第196-198页 |
第七章 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中债务融资和银行融资的特殊作用 | 第198-235页 |
第一节 债务融资在公司融资中的财务杠杆效应和抵税效应 | 第198-203页 |
一、 MM定理:债务融资无关论与债务融资的财务杠杆作用 | 第198-199页 |
二、 所得税税率不为0时债务融资的抵税效应:修正后的MM定理 | 第199-203页 |
第二节 作为治理机制的债务融资在公司融资中的特殊作用 | 第203-207页 |
一、 债务融资与私人信息的相关性最小 | 第203页 |
二、 债务融资在降低代理成本方面的作用 | 第203-204页 |
三、 债权人的单边起诉权与最优债权人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 第204-206页 |
四、 资本结构调整传递的有用信息和投资者的理性反应 | 第206-207页 |
第三节 商业银行作为治理机制的内在特点和潜在作用 | 第207-224页 |
一、 负债资金的可赎回性与商业银行本身的治理机制 | 第207-209页 |
二、 商业银行的融资行为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 第209-216页 |
三、 商业银行参与公司监督的理论模型 | 第216-222页 |
四、 商业银行参与公司监督的有效性和信号传递机制 | 第222-224页 |
第四节 德国的全能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案例分析 | 第224-232页 |
一、 以全能银行为基础的德国融资模式 | 第224页 |
二、 德国全能银行与非银行企业之间的相互持股关系 | 第224-228页 |
三、 德国全能银行在非金融企业监事会中的席位和影响 | 第228-229页 |
四、 代理投票制度与德国全能银行的控制权 | 第229-231页 |
五、 对全能银行体制下德国银企关系和融资模式的评述 | 第231-232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235页 |
全文总结──兼谈对中国融资模式选择的思考 | 第235-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243-254页 |
致谢 | 第254-2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