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1页 |
第一章 、我国军工科研生产企业的现状及当前面临的挑战 | 第11-28页 |
第一节 、我国军工科研生产企业的现状 | 第11-13页 |
第二节 、宏观环境变化的影响 | 第13-25页 |
一、 国内外政治形势变化的影响 | 第13-15页 |
二、 入世后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 | 第15-17页 |
三、 入世后对军工企业军品发展的影响 | 第17-18页 |
四、 对国防军工科技工业长远发展战略的影响 | 第18-19页 |
五、 军事装备采办体系和管理思路变化造成的影响 | 第19-24页 |
六、 行业体系调整造成的影响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当前军工企业面临的挑战 | 第25-28页 |
一、 国防科技工业管理机制面临新的考验 | 第25-26页 |
二、 部分特殊行业将遭受严重冲击 | 第26-27页 |
三、 军工企业人才的流失将会加剧 | 第27页 |
四、 军品市场化的进程使企业面临新的考验 | 第27-28页 |
五、 体制障碍妨碍了军工企业向外发展 | 第28页 |
第二章 、对当前军工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分析 | 第28-47页 |
第一节 、用SWOT理论分析当前军工企业的主要问题 | 第28-40页 |
一、 优势 | 第28-31页 |
二、 劣势 | 第31-34页 |
三、 机会 | 第34-38页 |
四、 威胁 | 第38-40页 |
第二节 、造成军工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的深层次原因的分析 | 第40-47页 |
一、 布局和结构存在的问题 | 第40-41页 |
二、 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41-42页 |
三、 政策环境的负面效应 | 第42-44页 |
四、 行业分割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 第44-45页 |
五、 外部环境影响改革实施的效果 | 第45页 |
六、 存在“重外轻内”的认识误区 | 第45-46页 |
七、 亟待确立一个各利益主体都能接受的游戏规则 | 第46页 |
八、 改革的配套措施跟不上 | 第46-47页 |
第三章 、国防科技工业如何应对入世后的市场竞争 | 第47-63页 |
第一节 、打破行业界限,在整个国防科工系统重整资源,提高综合竞争力 | 第47-49页 |
第二节 、建立合理的国防工业布局 | 第49-52页 |
一、 减少数量,优化布局 | 第49-50页 |
二、 积极调整国防工业产业结构 | 第50-51页 |
三、 加强军品生产和军事科研的一体化 | 第51-52页 |
第三节 、制定适应新形势的国防科工业的发展战略 | 第52-53页 |
第四节 、推动军事工业国际化发展与合作 | 第53-55页 |
第五节 、建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 第55-57页 |
第六节 、军品经济管理实行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相结合 | 第57-58页 |
第七节 、国有军工企业市场化运作 | 第58-60页 |
第八节 、改善包括军工企业在内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 | 第60-63页 |
第九节 、高度重视配套改革,为国防工业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第63页 |
第四章 、国有军工企业如何应对入世后的市场竞争 | 第63-81页 |
第一节 、端正为国防建设事业做贡献的思想 | 第63-65页 |
第二节 、抓好资产重组,转换经营机制 | 第65-66页 |
第三节 、走“寓军于民”、共同发展的道路 | 第66-71页 |
一、 “军转民”的内涵 | 第66-68页 |
二、 我国军转民的政策 | 第68页 |
三、 国外军工企业“军转民”做法值得借鉴 | 第68-70页 |
四、 我国“军转民”的发展对策 | 第70-71页 |
第四节 、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第71-77页 |
一、 核心竞争力的若干特点 | 第71-72页 |
二、 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培养军工集团及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第72-77页 |
第五节 、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及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 第77-79页 |
第六节 、从单纯的竞争策略走向竞争-合作战略 | 第79-81页 |
附案例:五洲工程设计研究院“保军转民,努力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 第8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