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油田古16井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评价
1 前言 | 第1-10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7-8页 |
·地理位置 | 第7页 |
·地质概况 | 第7-8页 |
·研究现状 | 第8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8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技术路线及流程 | 第9-10页 |
2 构造解释 | 第10-16页 |
·岩层产状特征 | 第10-13页 |
·构造分析 | 第10-12页 |
·地层产状特征 | 第12-13页 |
·构造特点及演化 | 第13-15页 |
·构造特征 | 第13-15页 |
·构造发展演化 | 第15页 |
·小结 | 第15-16页 |
3 地层分析 | 第16-33页 |
·岩性划分及分布情况 | 第16-25页 |
·岩性分类 | 第16-19页 |
·石炭系岩性的电性特征 | 第19-23页 |
·岩性的分布规律 | 第23-25页 |
·地层对比及火山岩相带划分 | 第25-32页 |
·地层对比 | 第25-28页 |
·火山岩相带的划分 | 第28-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4 裂缝评价 | 第33-69页 |
·裂缝定性识别 | 第33-36页 |
·常规资料分析裂缝的困难 | 第33页 |
·裂缝识别 | 第33-36页 |
·裂缝类型及测井响应特征 | 第36-50页 |
·裂缝的分类 | 第36-46页 |
·各类裂缝的测井响应特征 | 第46-50页 |
·缝洞参数计算及裂缝评价 | 第50-59页 |
·裂缝参数的定量计算 | 第50-54页 |
·溶洞参数的估算 | 第54-55页 |
·裂缝评价 | 第55-59页 |
·裂缝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 第59-66页 |
·裂缝特征 | 第59-63页 |
·影响裂缝发育的因素 | 第63-66页 |
·裂缝与地应力的关系 | 第66-67页 |
·裂缝期次与方位关系 | 第66页 |
·裂缝充填与有效性关系 | 第66页 |
·现代地应力与裂缝张开性 | 第66-67页 |
·小结 | 第67-69页 |
5 火山岩储层评价 | 第69-116页 |
·孔隙类型及特征 | 第69-75页 |
·孔隙类型 | 第69-73页 |
·孔隙特征 | 第73-74页 |
·储层类型的定性划分 | 第74-75页 |
·储层特征的定性解释 | 第75-77页 |
·储层的成像测井解释方法 | 第75-76页 |
·储层的常规测井解释方法 | 第76-77页 |
·储层参数的定量计算 | 第77-90页 |
·孔隙度参数的计算 | 第77-79页 |
·裂缝参数的计算 | 第79-85页 |
·溶洞参数的计算 | 第85页 |
·饱和度的计算 | 第85-87页 |
·渗透率的计算 | 第87-90页 |
·储层有效性评价 | 第90-91页 |
·间接法 | 第90页 |
·直接法 | 第90-91页 |
·储层综合评价 | 第91-115页 |
·单井储层解释 | 第91-104页 |
·石炭系储层分布规律 | 第104-115页 |
·小结 | 第115-116页 |
6 古16井区石炭系试油试采情况 | 第116-125页 |
·常规开发特征 | 第116-120页 |
·注蒸汽试采试验及吞吐效果评价 | 第120-125页 |
·注蒸汽开采可行性分析 | 第120-122页 |
·石炭系注蒸汽试采效果评价 | 第122-125页 |
7 结论 | 第125-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主要参考资料和文献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