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 第1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 引言 | 第5页 |
| 第一节 杂文的语体的语境类型与语体归属 | 第5-17页 |
| 一、 语体的定义 | 第5-6页 |
| 二、 语体类型的划分依据 | 第6-8页 |
| 三、 杂文的语体的语境类型 | 第8-17页 |
| (一) 杂文的语体的文体属性 | 第8-11页 |
| 1、 杂文是文学 | 第9页 |
| 2、 杂文就是杂文,不是散文的一种 | 第9-11页 |
| (二) 杂文的语体语境类型的其他构成要素 | 第11-15页 |
| (三) 杂文的语体归属 | 第15-17页 |
| 第二节 杂文的语体的语言特征 | 第17-47页 |
| 一、 词汇系统的开放性 | 第17-25页 |
| (一) 杂文的语体的常涉词汇 | 第17-18页 |
| (二) 杂文的语体的词汇系统的开放性 | 第18-25页 |
| 1、 广泛吸收其他语体词汇 | 第18-20页 |
| 2、 新词的运用 | 第20-22页 |
| 3、 根据语境临时造词 | 第22-23页 |
| 4、 吸收方言词、俗语词、文言词 | 第23-25页 |
| 5、 关联词的使用 | 第25页 |
| 二、 对语法逻辑的偏离性 | 第25-37页 |
| (一) 词语变用 | 第25-29页 |
| 1、 词类活用 | 第25-26页 |
| 2、 词语易色 | 第26-28页 |
| (1) 褒贬互易 | 第26-27页 |
| (2) 大小变易 | 第27-28页 |
| 3、 语体杂糅 | 第28-29页 |
| (二) 形象性语词的大量采用对表层议论的弱化、消解 | 第29-37页 |
| 1、 镶嵌(弱化、小曲笔) | 第29-31页 |
| 2、 铺展(消解、大曲笔) | 第31-33页 |
| 3、 交错 | 第33-37页 |
| (1) 时间交错 | 第33-36页 |
| (2) 空间交错 | 第36-37页 |
| 三、 辞格运用的密集性 | 第37-43页 |
| 1、 比、兴 | 第37-40页 |
| 2、 仿拟 | 第40-42页 |
| 3、 借代 | 第42-43页 |
| 四、 语义变异 | 第43-47页 |
| (一) 显性语义变异 | 第43-44页 |
| (二) 隐性语义变异 | 第44-47页 |
| 1、 词义的泛化 | 第45-46页 |
| 2、 非理性意义的突显 | 第46-47页 |
| (1) 表象意义的突显 | 第46页 |
| (2) 情感意义的突显 | 第46-47页 |
| 第三节 杂文的语体的功能 | 第47-54页 |
| 一、 形象描绘功能 | 第47-49页 |
| 二、 表情功能 | 第49-51页 |
| 三、 审美功能 | 第51-52页 |
| 四、 社会功能 | 第52-54页 |
| 余论 | 第54-55页 |
| 注释 | 第55-56页 |
| 参考书目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