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 1 绪论 | 第8-13页 |
| 1.1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发展 | 第8-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3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 1.3.1 课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 1.3.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2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啮合理论基础 | 第13-30页 |
| 2.1 引言 | 第13页 |
| 2.2 标架的建立,底矢及坐标变换 | 第13-17页 |
| 2.2.1 底矢变换 | 第13-15页 |
| 2.2.2 通用相对速度、相对角速度、啮合方程 | 第15-17页 |
| 2.3 第一次包络啮合方程式 | 第17-23页 |
| 2.3.1 蜗杆齿面方程及蜗轮蜗杆接触线方程 | 第19-20页 |
| 2.3.2 一次包络的二界曲线 | 第20页 |
| 2.3.3 一次包络一界曲线 | 第20-22页 |
| 2.3.4 一次包络两齿面沿接触线法线方向的诱导法曲率、相对速度与接触线方向的夹角 | 第22-23页 |
| 2.4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的第二次包络过程 | 第23-29页 |
| 2.4.1 二次包络相对速度、相对角速度在活动标架的投影 | 第23-25页 |
| 2.4.2 第二次包络啮合方程及接触线方程 | 第25-27页 |
| 2.4.3 第二次包络的的二界函数及二界曲线 | 第27-29页 |
| 2.4.4 第二次包络的的一界函数及一界曲线 | 第29页 |
| 2.4.5 第二次包络沿接触线法线方向的诱导法曲率 | 第29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3 CAD原型系统研究与开发 | 第30-61页 |
| 3.1 引言 | 第30页 |
| 3.2 CAD技术的简介 | 第30-36页 |
| 3.2.1 产品CAD过程 | 第30-32页 |
| 3.2.2 CAD技术的发展过程 | 第32-34页 |
| 3.2.3 CAD系统的发展趋势 | 第34-36页 |
| 3.3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优化设计和校核软件系统 | 第36-47页 |
| 3.3.1 软件界面设计 | 第36-39页 |
| 3.3.2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参数优化设计 | 第39-43页 |
| 3.3.3 平面二包参数优化设计软件模块的组成 | 第43-47页 |
| 3.4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减速器参数化建模系统 | 第47-59页 |
| 3.4.1 参数化方法 | 第47-49页 |
| 3.4.2 AutoCAD2000/VBA简介 | 第49-50页 |
| 3.4.3 基于参数化的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减速器的结构设计 | 第50-59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 4 应用实例分析 | 第61-74页 |
| 4.1 引言 | 第61页 |
| 4.2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参数优化设计的应用实例 | 第61-65页 |
| 4.3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校核软件的应用实例 | 第65-69页 |
| 4.4 参数化二维建模软件应用实例 | 第69页 |
| 4.5 该CAD软件的应用效果 | 第69-73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5 结论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 附:1.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减速器外形及结构尺寸 | 第79-85页 |
| 附:2.公差及极限偏差 | 第85-87页 |
| 附:3.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