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言 | 第1-22页 |
1.1 国内外连铸技术发展情况比较 | 第9-10页 |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0-11页 |
1.3 概述连铸坯的质量缺陷及影响因素 | 第11-15页 |
1.3.1 连铸坯质量特征 | 第11-12页 |
1.3.2 连铸坯质量缺陷分类及影响因素 | 第12-13页 |
1.3.3 二次冷却与铸坯质量 | 第13-14页 |
1.3.4 包晶转变碳钢的凝固冶金特点与连铸坯质量 | 第14-15页 |
1.4 连铸坯凝固冷却的整个过程及其特点 | 第15-17页 |
1.5 凝固传热数学模型的研究及应用概况 | 第17-21页 |
1.5.1 连铸坯凝固传热数学模型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1.5.2 二冷区传热的研究 | 第18-21页 |
1.5.2.1 连铸二冷制度的优化 | 第19-20页 |
1.5.2.2 连铸二次冷却的控制 | 第20-21页 |
1.6 本课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二 影响铸坯内部质量的因素分析 | 第22-34页 |
2.1 铸坯内部缺陷的分类 | 第22-25页 |
2.1.1 内部裂纹 | 第22-24页 |
2.1.2 非金属夹杂物 | 第24-25页 |
2.2 中心偏析的形成机理 | 第25-27页 |
2.3 中心偏析改善措施 | 第27-31页 |
2.3.1 改善中心偏析的想法和措施 | 第27-28页 |
2.3.2 改善中心偏析技术 | 第28-31页 |
2.4 现场的实际条件 | 第31-34页 |
2.4.1 铸机状况 | 第31页 |
2.4.2 二冷状况 | 第31-32页 |
2.4.3 模型计算条件 | 第32-34页 |
三 凝固传热数学模型的模拟 | 第34-49页 |
3.1 传热方程的假设条件 | 第34页 |
3.2 传热方程的推导 | 第34-35页 |
3.3 差分方程的建立 | 第35-40页 |
3.4 物性参数的选取 | 第40-44页 |
3.5 差分方程的稳定性 | 第44-47页 |
3.6 传热数学模型的程序流程图 | 第47-48页 |
3.7 凝固传热数学模型结论 | 第48-49页 |
四 铸机二冷状况的优化 | 第49-64页 |
4.1 二冷系统的优化 | 第49-53页 |
4.1.1 常见的二冷系统问题 | 第49-50页 |
4.1.2 莱钢连铸机冷却水系统 | 第50-53页 |
4.1.2.1 3#连接铸机冷却水系介绍 | 第50页 |
4.1.2.2 连铸机冷却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 第50-51页 |
4.1.2.3 连铸机冷却水系统存在的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措施 | 第51-53页 |
4.2 试验方法及检验 | 第53-58页 |
4.2.1 45#钢生产工艺流程 | 第53-54页 |
4.2.2 浇注条件 | 第54页 |
4.2.3 铸坯内部质量检测方法 | 第54-58页 |
4.2.3.1 低倍检验介绍 | 第55-56页 |
4.2.3.2 试样的截取加工与酸浸试验 | 第56-58页 |
4.3 试验中铸坯低倍组织图片反映的质量信息 | 第58-64页 |
4.3.1 铸坯内部缺陷在低倍组织中的形貌和评定原则 | 第58-60页 |
4.3.2 试样中铸坯低倍组织情况及结果分析 | 第60-64页 |
五 总结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