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体变形理论及挖掘过程动态仿真的研究
| 第1章 绪论 | 第1-25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 ·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 第11-23页 |
| ·散体力学特性及分析方法的研究 | 第12-18页 |
| ·散体挖掘阻力的研究 | 第18-21页 |
| ·挖掘过程仿真的研究 | 第21-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 第2章 散粒体临界状态下的变形规律 | 第25-34页 |
| ·引言 | 第25-26页 |
| ·临界状态的变形特征及定义 | 第26-28页 |
| ·临界状态下的变形规律 | 第28-32页 |
| ·小结 | 第32-34页 |
| 第3章 散粒体的亚弹性本构模型 | 第34-43页 |
| ·引言 | 第34-35页 |
| ·弹性本构模型 | 第35-37页 |
| ·散粒体的本构模型及与实验结果的比较 | 第37-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第4章 挖掘过程推压阻力模型研究 | 第43-79页 |
| ·引言 | 第43-45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43页 |
| ·研究分析方法 | 第43-45页 |
| ·塑性极限分析的假设和定理 | 第45-54页 |
| ·理想塑性假设 | 第45-46页 |
| ·屈服条件 | 第46-47页 |
| ·虚功率原理 | 第47-49页 |
| ·塑性极限载荷的上、下限定理 | 第49页 |
| ·上、下限定理对散体材料的适用性研究 | 第49-54页 |
| ·散体基本破坏模式分析 | 第54-62页 |
| ·散体破坏载荷求解的主要条件 | 第54-55页 |
| ·基本破坏模式 | 第55-62页 |
| ·推压阻力模型的研究 | 第62-74页 |
| ·力学模型建立 | 第63-64页 |
| ·塑性破坏机构的确定 | 第64-65页 |
| ·相容速度场 | 第65-68页 |
| ·散体内部的能量耗损率: | 第68-69页 |
| ·外力功率 | 第69-70页 |
| ·推压阻力的计算模型 | 第70-74页 |
| ·计算模型的验证 | 第74-78页 |
| ·与滑移线法的计算结果比较 | 第74-75页 |
| ·与实验结果比较 | 第75-78页 |
| ·小结 | 第78-79页 |
| 第5章 挖掘过程推压阻力的计算仿真及灵敏度分析 | 第79-105页 |
| ·引言 | 第79页 |
| ·推压阻力的计算仿真 | 第79-80页 |
| ·推压阻力的灵敏度分析 | 第80-93页 |
| ·挖掘深度、散体粘结力及容重对推压阻力的影响 | 第80-81页 |
| ·散体粘结力及散体容重对推压阻力的联合影响 | 第81-84页 |
| ·散体的堆积角度对推压阻力的影响 | 第84-86页 |
| ·挖掘角度对推压阻力的影响 | 第86-88页 |
| ·散体内摩擦角对推压阻力的影响 | 第88-89页 |
| ·散体与推压体之间的外摩擦角对推压阻力的影响 | 第89-91页 |
| ·开度对推压阻力的影响 | 第91-93页 |
| ·推压阻力系数计算及应用 | 第93-94页 |
| ·小结 | 第94-105页 |
| 第6章 抓斗取料过程的动态仿真 | 第105-124页 |
| ·引言 | 第105-106页 |
| ·抓斗取料机理 | 第106-107页 |
| ·抓斗的推压阻力 | 第107-109页 |
| ·斗体的运动方向 | 第109-111页 |
| ·斗内散体破坏模式判断准则 | 第111-112页 |
| ·抓斗取料过程的动态仿真模型 | 第112-122页 |
| ·影响抓斗取料性能的主要参数说明 | 第113-114页 |
| ·抓斗的运动分析及受力分析 | 第114-118页 |
| ·切入破坏阻力R_c和推压破坏阻力P_c的确定 | 第118-119页 |
| ·取料轨迹的确定 | 第119-122页 |
| ·计算仿真程序的开发及应用实例 | 第122-124页 |
| ·取料能力的定量分析与检验 | 第122-123页 |
| ·分析抓斗设计参数及物料参数对取料性能的影响 | 第123-124页 |
| 第7章 挖掘过程的实验研究 | 第124-135页 |
| ·引言 | 第124页 |
| ·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验台建设 | 第124-129页 |
| ·实验目的 | 第124页 |
| ·实验方案 | 第124-129页 |
| ·挖掘过程的实验结果 | 第129-131页 |
| ·挖掘过程的计算仿真与实验结果的比较 | 第131-134页 |
| ·试验参数 | 第131-132页 |
| ·计算仿真与实验结果比较 | 第132-134页 |
| ·小结 | 第134-135页 |
| 第8章 全文总结 | 第135-138页 |
| ·研究成果及结论 | 第135-136页 |
| ·研究展望 | 第136-138页 |
| 致谢 | 第138-139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和发表论文情况 | 第139-1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0-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