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前言 | 第9-12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2-32页 |
第一节 大别山造山带单元划分 | 第12-20页 |
1. 合肥后陆盆地 | 第14-15页 |
2. 北淮阳构造带 | 第15-16页 |
3. 北大别变质-岩浆岩带 | 第16-17页 |
4. 南大别变质杂岩带 | 第17-19页 |
5. 南淮阳冲断带 | 第19页 |
6. 下扬子前陆带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区域构造格局的基本特征 | 第20-22页 |
1. 大别山中生代隆升构造的基本特征 | 第20-21页 |
2. 大别造山带的主要断裂构造特征 | 第21-22页 |
第三节 特殊的叠加造山事件—大别山燕山期造山运动的讨论 | 第22-32页 |
1. 沉积建造 | 第23-24页 |
2. 火成岩岩石组合 | 第24-26页 |
3. 变质作用及年代学研究 | 第26-27页 |
4. 成矿作用记录 | 第27-28页 |
5. 不同单元构造变形基本特征 | 第28-29页 |
6. 大别山造山带构造演化模式 | 第29-30页 |
7. 小结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大别山造山带中生代火成岩岩石组合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第32-48页 |
第一节 大别山造山带中生代火成岩时空分布 | 第32-34页 |
第二节 中生代火成岩类型、系列、组合 | 第34-37页 |
第三节 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 | 第37-41页 |
第四节 燕山期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及地球化学特征 | 第41-44页 |
第五节 中生代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第44-48页 |
第三章 大别山造山带中生代壳幔相互作用及成岩地球动力学 | 第48-71页 |
第一节 壳幔深部作用过程及动力学机制 | 第48-50页 |
第二节 火成岩成岩物源区地球化学制约 | 第50-55页 |
第三节 燕山期造山带地幔成分及其类型 | 第55-56页 |
第四节 燕山期大别造山带地幔演化 | 第56-57页 |
第五节 中生代火成岩成岩类型的鉴别及地球化学模型 | 第57-71页 |
1. 中生代岩浆岩成岩类型的鉴别 | 第57-59页 |
2. 中生代岩浆岩形成过程的定量模型 | 第59-64页 |
3. 大别山造山带中生代成岩物源的幔源岩石与壳源岩石混合比例(Mm/Mc) | 第64-65页 |
4. 中生代花岗岩成岩动力学机制 | 第65-67页 |
5. 花岗岩形成构造环境鉴别 | 第67-71页 |
第四章 区域矿床地质 | 第71-90页 |
第一节 成矿单元的划分 | 第71-73页 |
1. 北带 | 第71页 |
2. 中(内)带 | 第71-73页 |
3. 南带 | 第73页 |
4. 前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 第73页 |
第二节 区域矿床成因类型与典型矿床地质 | 第73-87页 |
1. 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河南老湾金矿 | 第74-77页 |
2. 爆发角砾岩型矿床-安徽汞洞冲铅锌矿 | 第77-78页 |
3. 矽卡岩型矿床-安徽银水寺铅锌矿 | 第78-80页 |
4. 火山-次火山热液型矿床-安徽晓天地区金矿床 | 第80-82页 |
5. 岩浆热液型矿床-湖北陈林沟金矿床 | 第82-84页 |
6. 混合岩化热液型矿床-湖北白云金矿 | 第84-86页 |
7. 热液型-安徽香泉金、铊多金属矿点 | 第86-87页 |
第三节 区域矿化系列 | 第87-90页 |
第五章 区域成矿作用 | 第90-130页 |
第一节 区域成矿地球化学 | 第90-102页 |
1. 大别山造山带金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 第90-96页 |
2. 典型矿床形成物理化学条件及其成矿地球化学特征 | 第96-102页 |
第二节 大别山成岩成矿物源系统 | 第102-109页 |
1. 造山带矿石铅同位素体系 | 第102-107页 |
2. 矿床硫同位素组成 | 第107-108页 |
3. 造山带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关系 | 第108-109页 |
第三节 造山带流体系统与演化 | 第109-130页 |
1. 大别山流体活动证据 | 第109页 |
2. 大别山造山带流体系统组成 | 第109-122页 |
3. 成矿流体特征 | 第122-125页 |
4. 造山带中生代流体系统结构模式 | 第125-127页 |
5. 大别山物源-岩浆-流体系统的划分 | 第127-128页 |
6. 前陆带与大别山矿床的成矿流体对比研究 | 第128-130页 |
第六章 岩浆-流体动力学过程的水-岩作用与成矿 | 第130-146页 |
第一节 岩浆形成过程中H2O的作用 | 第130-131页 |
第二节 熔体中H2O存在形式及水-熔体反应机理 | 第131-135页 |
1. 熔体中聚合程度-NBO/T | 第131-132页 |
2. 水在硅酸盐中溶解度和熔体中含水量计算 | 第132-134页 |
3. 熔体-流体分离作用 | 第134-135页 |
第三节 成矿元素在熔体-流体中的变化 | 第135-136页 |
第四节 流体-岩石相互作用与成矿 | 第136-146页 |
1. 水-岩相互作用过程的H、O同位素示踪 | 第136-138页 |
2. 成矿流体中SiO_2浓度与成矿 | 第138-139页 |
3. Au在成矿流体中迁移形式、浓度 | 第139-140页 |
4. 成矿流体动力学机制 | 第140-142页 |
5. 成矿流体中含H_2O量与成矿预测 | 第142-146页 |
第七章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 | 第146-156页 |
第一节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 | 第146-150页 |
1. 区域含矿地质建造 | 第146-147页 |
2. 桐柏-大别山地区控矿构造类型 | 第147-148页 |
3. 区域岩浆作用与成矿 | 第148-149页 |
4. 区域成矿物源条件 | 第149-150页 |
5. 区域成矿流体条件 | 第150页 |
第二节 区域成矿规律 | 第150-156页 |
1. 区域成矿时间规律及其与造山作用的耦合关系 | 第150-152页 |
2. 区域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 第152-153页 |
3. 区域成矿物源演化规律 | 第153-154页 |
4. 矿床形成的富集规律 | 第154-156页 |
第八章 碰撞造山带造山期及造山后成岩成矿演化模式 | 第156-164页 |
1. 印支期的成岩成矿演化过程及模式 | 第156-158页 |
2. 燕山期成岩成矿演化模式 | 第158-160页 |
3. 喜山期成矿作用演化模式 | 第160-163页 |
4. 桐柏山-大别山金属矿产找矿远景 | 第163-164页 |
结语 | 第164-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2页 |
图版 | 第172-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