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页 |
一 异道分途的道德教育目标比较 | 第6-12页 |
(一) 海峡两岸中小学道德教育目标的共性 | 第6-9页 |
1. 目标统一、指导性强 | 第7-8页 |
2. 强调培养献身精神 | 第8-9页 |
(二) 海峡两岸中小学道德教育目标的差异性 | 第9-12页 |
1. 二者体现的阶级性、政治性不同 | 第10-11页 |
2. 二者体现出不同的层次性 | 第11-12页 |
二 同源异质的道德教育内容比较 | 第12-21页 |
(一) 海峡两岸中小学道德教育内容的共同性 | 第13-16页 |
1. 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 | 第13-14页 |
2. 对时代发展需求的回应 | 第14-15页 |
3. 公德突显、私德与职业道德兼顾 | 第15-16页 |
(二) 海峡两岸中小学道德教育内容的差异性 | 第16-21页 |
1. 教育内容的取向各具特色 | 第16-18页 |
2. 可操作性与指导性的偏重不同 | 第18-19页 |
3. 二者的层次性、渐进性不同 | 第19-21页 |
三 多管齐下的道德教育途径比较 | 第21-27页 |
(一) 海峡两岸中小学道德教育途径的共性 | 第21-25页 |
1. 通过课堂教学实施道德教育 | 第22-23页 |
2. 通过课外活动实施道德教育 | 第23-24页 |
3.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实施道德教育 | 第24-25页 |
(二) 海峡两岸中小学道德教育途径的差异性 | 第25-27页 |
1. 台湾中小学道德教育途径的特色 | 第25-26页 |
2. 内地中小学道德教育途径的特色 | 第26-27页 |
四 优劣互见的道德教育方法比较 | 第27-33页 |
(一) 海峡两岸中小学道德教育方法的共性 | 第27-29页 |
1. 以说理教育法为主 | 第27-28页 |
2. 大量运用榜样教育法 | 第28页 |
3. 重视表扬批评法的运用 | 第28页 |
4. 陶冶教育法使用率均偏低 | 第28-29页 |
(二) 海峡两岸中小学道德教育方法的差异性 | 第29-33页 |
1. 台湾中小学道德教育方法的特色 | 第29-32页 |
(1) 借鉴国外经验,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敏感性 | 第29-30页 |
(2) 广泛运用行为训练法 | 第30-31页 |
(3) 重视自我教育指导法的运用 | 第31-32页 |
2. 内地中小学道德教育方法的特色 | 第32-33页 |
(1) 普遍运用灌输教育法 | 第32-33页 |
(2) 重视大型活动法的运用 | 第33页 |
五 启示与借鉴 | 第33-38页 |
(一) 构建分层递进的道德教育目标、内容体系 | 第33-34页 |
(二) 充实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内容 | 第34-35页 |
1. 重视传统道德的现代诠释与运用 | 第34页 |
2. 适当补充道德基本知识 | 第34-35页 |
(三) 心理辅导与道德教育相辅相成 | 第35页 |
(四) 改进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方法 | 第35-38页 |
1. 重视行为训练法的运用 | 第35-36页 |
2. 注意借鉴国外学校德育方法 | 第36-38页 |
注释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