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桁架应力感应电动势测试实验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11-19页 |
·钢桁架应力测试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国内外钢桁架应力测试技术特点分析 | 第13-18页 |
·传统钢结构应力测试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论文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9-20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钢桁架应力电学测试的理论基础 | 第22-34页 |
·钢材应力感应电动势的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电流磁场理论 | 第22-24页 |
·电磁感应理论 | 第24-25页 |
·铁磁质材料磁化强度 | 第25-26页 |
·钢材应力感应电动势的测试原理 | 第26-32页 |
·应力作用下的磁矩偏转 | 第26-29页 |
·涡旋电场与感应电动势 | 第29-31页 |
·感应电动势变化原因 | 第31-32页 |
·钢桁架应力感应电动势测试理论模型 | 第32-34页 |
第三章 钢桁架应力感应电动势测试系统 | 第34-55页 |
·钢桁架应力感应电动势测试的方法 | 第34-35页 |
·实验测试系统的组成 | 第35-43页 |
·实验仪器 | 第35-36页 |
·电磁传感系统 | 第36-37页 |
·加载系统 | 第37-39页 |
·应变采集系统 | 第39-41页 |
·感应电动势信号采集系统 | 第41-43页 |
·实验钢桁架组成及加载 | 第43-47页 |
·钢桁架及其组成 | 第43-45页 |
·实验钢桁架的绝缘 | 第45-46页 |
·钢桁架的加载 | 第46-47页 |
·杆件感应电动势传感线圈制作 | 第47-49页 |
·圆钢感应电动势传感线圈制作 | 第47-48页 |
·工字钢感应电动势传感线圈制作 | 第48-49页 |
·感应电动势传感与测试电路 | 第49-50页 |
·数据采集与标定 | 第50-53页 |
·荷重传感器的标定 | 第50-51页 |
·应力电磁效应信号采集与标定 | 第51-53页 |
·移动检测功能 | 第53-55页 |
第四章 钢桁架应力感应电动势测试实验 | 第55-80页 |
·上弦杆应力感应电动势测试实验 | 第55-59页 |
·上弦杆实验系统图示 | 第55页 |
·上弦杆实验过程 | 第55-58页 |
·上弦杆感应电动势随应力变化 | 第58-59页 |
·下弦杆应力感应电动势测试实验 | 第59-61页 |
·下弦杆实验系统图示 | 第59页 |
·下弦杆实验过程 | 第59-61页 |
·下弦杆感应电动势随应力变化 | 第61页 |
·斜腹杆应力感应电动势测试实验 | 第61-63页 |
·斜腹杆实验系统图示 | 第61-62页 |
·斜腹杆实验过程 | 第62-63页 |
·斜腹杆感应电动势随应力变化 | 第63页 |
·竖腹杆应力感应电动势测试实验 | 第63-66页 |
·竖腹杆实验系统图示 | 第63-64页 |
·竖腹杆实验过程 | 第64-65页 |
·竖腹杆感应电动势随应力变化 | 第65-66页 |
·测试数据处理及变化规律 | 第66-80页 |
·测试数据处理 | 第66-75页 |
·应力感应电动势与应变片测试结果对比 | 第75页 |
·实验变化规律 | 第75-80页 |
第五章 应力计算与电动势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第80-104页 |
·钢桁架应力的计算方法 | 第80-82页 |
·钢桁架应力计算的常用方法 | 第80页 |
·Midas/Civil6.71软件相关功能 | 第80-82页 |
·用Midas/Civil6.71计算钢桁架应力 | 第82页 |
·钢桁架节点刚性对杆件应力的影响 | 第82-85页 |
·铰接和刚接 | 第82-83页 |
·弹簧支座和半刚性 | 第83-84页 |
·实验采用桁架节点分析 | 第84-85页 |
·建立钢桁架应力计算模型 | 第85-93页 |
·钢桁架基本参数 | 第85页 |
·设置操作环境 | 第85-86页 |
·定义材料和截面 | 第86-88页 |
·建立结构模型 | 第88-92页 |
·输入边界条件 | 第92页 |
·释放杆件端部约束 | 第92-93页 |
·钢桁架应力计算及其结果 | 第93-98页 |
·输入荷载 | 第93-95页 |
·运行结构分析 | 第95页 |
·查看分析结果方法 | 第95-98页 |
·应力计算结果与电动势测试对比 | 第98-104页 |
·确定半刚性系数 | 第98-100页 |
·测试应力与计算应力对比 | 第100-103页 |
·误差因素分析 | 第103-10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04-107页 |
·本文研究的结论 | 第104-105页 |
·展望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附录 | 第111-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个人简历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