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政治理论论文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1 绪论第8-15页
   ·选题意义第8-10页
     ·有助于丰富我国政治学方法论体系内容第9-10页
     ·有助于解决我国转型期制度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第10页
     ·有助于促进中西方政治学科理论与实践的交流第10页
   ·研究现况第10-14页
     ·国外研究现况第10-12页
     ·国内研究现况第12-14页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4-15页
2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兴起与确立第15-27页
   ·历史线索第15-21页
     ·旧制度主义第15-18页
     ·行为主义第18-19页
     ·理性选择理论第19-21页
   ·理论背景第21-25页
     ·对制度概念的扩展第21-23页
     ·制度变迁的动力第23-24页
     ·制度变迁的模式第24-25页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确立第25-27页
3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分析路径及基本特征第27-40页
   ·主要分析路径第27-34页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第27-30页
     ·社会学制度主义第30-32页
     ·历史制度主义第32-34页
   ·基本观点的比较第34-37页
     ·制度概念的内涵第34-35页
     ·制度与行为的关系第35-36页
     ·制度的起源与变迁第36-37页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未来走向第37-40页
     ·主要分析路径间的交流与对话第37-39页
     ·补充路径的提出与构建第39-40页
4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评析第40-47页
   ·学术价值与局限性第40-41页
     ·弥补以往政治学研究范式的不足第40-41页
     ·阻碍自身发展的理论局限第41页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与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的区别与互补第41-44页
     ·制度变迁的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第41-42页
     ·制度变迁的本质原因与直接原因第42-43页
     ·制度变迁的革命性方式与渐进性方式第43-44页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对我国制度建设的启示第44-47页
     ·把握“平衡规则”,实现政治制度的“自我强化”第44-45页
     ·注重无形制度建设,降低有形制度执行成本第45-46页
     ·参与国际制度构建,提高中国身份认同第46-47页
结论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51-52页
致谢第52-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
下一篇:大学生课外健身教学模式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