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设计符号与中国人视觉思维关系之探讨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的社会背景 | 第9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视角和方法 | 第10页 |
·研究对象和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时尚 | 第10-11页 |
·设计符号 | 第11页 |
·时尚设计符号 | 第11页 |
·视觉思维 | 第1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时尚的阐述 | 第13-23页 |
·时尚的定义及形成 | 第13-15页 |
·狭义的时尚——时尚的起源 | 第13页 |
·广义的时尚——时尚对于社会的意义 | 第13页 |
·时尚的形成及轮换方式 | 第13-15页 |
·时尚的属性 | 第15-17页 |
·时尚的年龄属性 | 第15页 |
·时尚的性别属性 | 第15-16页 |
·时尚的阶级属性 | 第16-17页 |
·时尚的生产机制解析 | 第17-21页 |
·设计师 | 第17-18页 |
·品牌 | 第18-19页 |
·偶像 | 第19-20页 |
·媒体 | 第20-21页 |
·时尚的存续原则 | 第21-22页 |
·求同与存异:日新月异的时尚 | 第21-22页 |
·阶级对立原则:高阶级带领的时尚 | 第22页 |
·时尚与个体:矛盾的情感 | 第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设计符号的概述 | 第23-32页 |
·符号学理论的文献综述 | 第23-26页 |
·索绪尔的二元符号理论 | 第23-24页 |
·皮尔斯的三元符号理论 | 第24-25页 |
·罗兰·巴特的文化符号学理论 | 第25-26页 |
·消费文化的符号论 | 第26-28页 |
·符号消费的背景 | 第26页 |
·消费行为的转移 | 第26页 |
·象征符号的消费 | 第26-28页 |
·设计符号的界定及特征 | 第28-29页 |
·什么是设计符号 | 第28页 |
·设计符号的符号特征 | 第28-29页 |
·设计符号对于时尚的作用和意义 | 第29-31页 |
·设计符号与时尚 | 第29页 |
·设计符号对于时尚的作用 | 第29-30页 |
·设计符号对于时尚的意义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中国人的视觉思维 | 第32-46页 |
·视觉思维中的形象与色彩 | 第32-35页 |
·何为视觉思维 | 第32-33页 |
·形象对视觉思维的作用 | 第33页 |
·色彩对视觉思维的作用 | 第33-35页 |
·中国人的视觉思维的发展历程 | 第35-41页 |
·“美”的字义及字源 | 第35-36页 |
·中国传统符号图像的迭变 | 第36-41页 |
·中国人的审美特点及思维方式 | 第41-43页 |
·中国人的审美哲学起点——“道” | 第41-42页 |
·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以和为美” | 第42页 |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女性偏向 | 第42-43页 |
·中国审美文化的气质特征 | 第43页 |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视觉思维的整合 | 第43-45页 |
·“观物取象”——符号系统的建立 | 第43-44页 |
·“立象以尽意”——符号传达中的目的和任务 | 第44页 |
·“取之象外”——符号传达的价值目标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时尚设计符号与中国人视觉思维关系 | 第46-58页 |
·设计符号与视觉思维之关系 | 第46-48页 |
·设计符号到视觉思维的认知过程 | 第46页 |
·视觉思维到设计符号的转化过程 | 第46-48页 |
·传统视觉符号在时尚设计中的重构 | 第48-51页 |
·聚“形” | 第49-50页 |
·延“意” | 第50-51页 |
·传“神” | 第51页 |
·现代视觉符号在时尚设计中的重构 | 第51-54页 |
·色的元素符号 | 第51-52页 |
·形的元素符号 | 第52-54页 |
·结论和建议 | 第54-57页 |
·符合中国人时尚设计符号的形成条件 | 第54-55页 |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 第55页 |
·全民审美的提高和普及 | 第55-56页 |
·让中国成为时尚文化之都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