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司法制度论文--检察院论文

人民监督员制度若干问题及对策思考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引言第8-9页
第一章 人民监督员制度概述第9-18页
 第一节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由来第9-12页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的产生背景第9-11页
   (一) 我国政治文明、社会和谐发展环境的客观需要第9-10页
   (二) 我国诉讼结构模式下的检察制度改革的必然选择第10-11页
  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产生过程第11-12页
 第二节 现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基本情况第12-16页
  一、现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内容第12-14页
   (一) 人民监督员的产生第12页
   (二) 人民监督员的职责和范畴第12-13页
   (三) 人民监督员的工作制度第13页
   (四) 人民监督员的监督程序第13-14页
   (五) 人民监督员的履职保障第14页
  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试行情况第14-15页
   (一) 对“三类案件”的监督情况第14页
   (二) 对“五种情形”的监督情况第14页
   (三) 对“一种情况”的监督情况第14-15页
  三、现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特点第15-16页
   (一) 监督主体具有代表性第15页
   (二) 监督方式体现全程性第15页
   (三) 监督客体侧重程序性第15页
   (四) 监督功能呈显实效性第15页
   (五) 监督内容突显法律性第15-16页
 第三节 设立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意义第16-18页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有利于实现司法民主第16-17页
  二、人民监督员制度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第17页
  三、人民监督员制度有利于体现程序公信第17-18页
  四、人民监督员制度有利于保障人权法益第18页
第二章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理论基础第18-24页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法律基础第18-19页
 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法理依据第19-23页
  (一) 权力制衡理论第20-21页
  (二) 人民主权理论第21页
  (三) 司法公正理论第21-22页
  (四) 人权保障理论第22-23页
 三、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社会基础第23-24页
第三章 现行人民监督员制度存在的问题第24-31页
 第一节 缺乏直接的法律依据第24-25页
 第二节 人民监督员制度自身存在的争议第25-29页
  一、监督主体资格定位争议第25-26页
  二、监督客体范围界定争议第26-27页
  三、监督方式兼听与否争议第27-28页
  四、监督经费来源渠道争议第28-29页
  五、监督机构隶属关系争议第29页
 第三节 人民监督员制度与其它检察制度的冲突第29-31页
  一、撤销案监督期限与侦查期限的冲突第29-30页
  二、不服逮捕决定监督程序与逮捕备案审查制度的冲突第30页
  三、人民监督员程序与不起诉案件审批制度的冲突第30-31页
第四章 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对策思考第31-42页
 第一节 人民监督员制度立法思考第31-35页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立法的法理分析第31-35页
   (一) 立法的必要性第31-33页
   (二) 立法的重要性第33-34页
   (三) 立法的可行性第34-35页
  二、人民监督员制度立法的构想第35页
   (一) 刑事诉讼法应增补的内容第35页
   (二) 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应增补的内容第35页
 第二节 合理规范人民监督员制度内容第35-41页
  一、合理规范主体条件第35-36页
  二、合理规范客体范围第36-38页
  三、合理规范监督模式第38-40页
  四、合理规范经费渠道第40页
  五、理顺机构隶属关系第40-41页
 第三节 人民监督员制度与其他检察制度衔接的设想第41-42页
  一、撤销案件监督期限与侦查期限的衔接设想第41-42页
  二、不服逮捕决定监督程序与逮捕备案审查制度的衔接设想第42页
  三、人民监督员程序与不起诉案件审批制度的衔接设想第42页
结论第42-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47-48页
后记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检察机关审查批准逮捕程序的诉讼化问题研究--以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为视角
下一篇:论新《律师法》实施后刑事辩护的困惑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