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7-14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7-8页 |
1. 关注“弱势群体”关系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 第7页 |
2. 教育是“弱势群体”提高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 第7-8页 |
(二) 研究现状评述 | 第8-11页 |
1. 关于学生弱势群体的相关研究 | 第8-9页 |
2. 关于本文中所指学生弱势群体的相关研究 | 第9-11页 |
3.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第11页 |
(三) 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 第11-12页 |
1.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四) 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1. 学校场域 | 第12页 |
2. 学生弱势群体 | 第12-14页 |
一、学校场域内学生弱势群体的教育困境 | 第14-24页 |
(一) 生存困境 | 第14-18页 |
1. 安全隐患的承担者 | 第14-16页 |
2. 教育活动的旁观者 | 第16-17页 |
3. 空间落座的边缘者 | 第17-18页 |
(二) 发展困境 | 第18-24页 |
1. 交往关系受阻 | 第19-21页 |
2. 知性发展受阻 | 第21-24页 |
二、解读学生弱势群体遭遇教育困境的深层原因 | 第24-29页 |
(一) 教育体制失衡 | 第24-26页 |
1. 学校自身的非教育功能是产生学生弱势群体的必然因素 | 第24-25页 |
2. 不完善的教育体制拉大了学校赋予学生资本的差距 | 第25-26页 |
(二) 文化屏障 | 第26-29页 |
1. 原生性文化屏障导致学生弱势群体处于先天性弱势 | 第27-28页 |
2. 再生性文化屏障使得学生弱势群体很难融入学校场域 | 第28-29页 |
三、对策与建议:如何促使学生弱势群体走出教育困境 | 第29-32页 |
(一) 关注学生弱势群体的权利觉悟意识,建立健全的利益表达机制 | 第29页 |
(二) 加大对弱势阶层的教育补偿,建立公正平等向上流动的教育机制 | 第29-30页 |
(三) 合理配置教育公共资源,建立开放有序的社会文化交流机制 | 第30-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7页 |
附录 | 第37-38页 |
后记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