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论文

试论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引言第7-11页
 (一) 选题意义第7页
 (二) 研究综述第7-11页
一、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前提第11-15页
 (一) 实践前提第11-12页
 (二) 理论前提第12-15页
  1.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看第12-14页
  2. 从中国哲学角度看第14-15页
二、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选择阶段第15-19页
 (一) 李大钊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思考第15-16页
 (二) 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辩证理解第16-17页
 (三)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诠释第17-19页
  1. 承认阶级斗争的统帅作用第17页
  2.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第17-19页
三、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体系界说阶段第19-27页
 (一) 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界说第19-22页
  1. 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名”第19-20页
  2. 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成份第20-21页
  3. 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第21-22页
 (二) 瞿秋白思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主题第22-25页
 (三) 瞿秋白所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哲学诉求第25-27页
四、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初步实现阶段第27-32页
 (一) “两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了哲学论证第27-29页
  1. 《实践论》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第27-28页
  2. 《矛盾论》精辟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第28-29页
 (二) “两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民族化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第29-31页
 (三) “两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现实应用和通俗化开辟了道路第31-32页
五、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概观第32-37页
 (一) 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特征及其分析第32-34页
 (二) 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研究的现代意义第34-37页
  1. 用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世界眼光认识中国新时期的时代主题第34-35页
  2. 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第35-37页
结束语第37-38页
注释第38-42页
参考文献第42-46页
致谢第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亚里士多德闲暇观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之比较
下一篇:昭乌达盟土地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