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哲学理论论文--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论文

亚里士多德闲暇观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之比较

目录第1-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7-12页
 一 选题意义第7-8页
 二 文献综述第8-11页
 三 解决思路第11页
 四 研究对象、方法第11-12页
一、亚里士多德的闲暇观第12-21页
 (一) 亚里士多德闲暇观的内涵第12-13页
  1. 闲暇的含义第12-13页
  2. 闲暇与休息、消遣和娱乐的关系第13页
 (二) 闲暇的存在形式和基本特征第13-17页
  1. 闲暇的存在形式既能是潜能的又能是现实的第13-15页
  2. 闲暇本性所体现的德性与品质第15-17页
 (三) 闲暇的实现何以可能——人的活动第17-21页
  1. 本性第18页
  2. 城邦活动第18-19页
  3. 教育第19-21页
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第21-32页
 (一)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内涵第21-24页
  1. 人的活动及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第21-22页
  2.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第22-23页
  3. 人的合目的性的需要的满足第23-24页
 (二) 人全面发展的特征第24-27页
  1. 自主性第24页
  2. 能动性第24-25页
  3. 创造性第25页
  4. 历史性第25-27页
 (三) 人的全面发展实现途径第27-32页
  1. 物质生产实践第27-29页
  2. 社会交往第29-31页
  3. 教育第31-32页
三、亚里士多德闲暇观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的比较第32-37页
 (一) 人的全面自由性的内涵第32-33页
 (二) 人的全面自由性的实现第33-37页
  1. 实现的逻辑基础第33-35页
  2. 实现途径第35-37页
四、研究“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主题的当代意义与价值第37-39页
 (一)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第37页
 (二) 研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第37-38页
 (三) 有助于树立和坚持以人为本的共产主义理想目标第38-39页
结语第39-40页
注释第40-42页
参考文献第42-45页
致谢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蒙椴树叶乙酸乙酯提取物化学成分的研究
下一篇:试论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