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国内外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体系组合墙体的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国外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体系组合墙体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内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体系组合墙体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工作 | 第16-18页 |
|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组合墙体的抗侧性能及其量化设计公式 | 第18-35页 |
| ·引言 | 第18-19页 |
| ·组合墙体抗侧性能的描述 | 第19-21页 |
| ·单面组合墙体承载力和刚度简化理论计算公式推导 | 第21-25页 |
| ·组合墙体承载力简化理论计算公式推导 | 第21-25页 |
| ·基本假设与简化 | 第21-22页 |
| ·公式推导 | 第22-25页 |
| ·组合墙体刚度简化理论计算公式推导 | 第25-31页 |
| ·组合墙体刚度计算简化和假设 | 第25-26页 |
| ·组合墙体立柱和墙板连接滑移引起的柔度C1 | 第26-28页 |
| ·组合墙墙面板剪切变形引起的柔度C2 | 第28-29页 |
| ·组合墙立柱承拉压变形引起的柔度C3 | 第29页 |
| ·底梁和基础锚固锚栓件变形产生的柔度C4 | 第29-30页 |
| ·组合墙体刚度简化理论计算公式 | 第30-31页 |
| ·双面贴墙面板组合墙体分析 | 第31-33页 |
| ·组合墙体连接构造要求 | 第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自攻螺钉连接抗剪性能研究 | 第35-50页 |
| ·引言 | 第35页 |
| ·国外对自攻螺钉连接件抗剪性能的试验研究 | 第35-46页 |
| ·试验试件 | 第35-36页 |
| ·试验方法 | 第36-37页 |
| ·试验结果 | 第37-41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1-46页 |
| ·常用荷载位移曲线参数定义 | 第41-43页 |
| ·采用常用荷载位移曲线参数定义方法定义试验结果数据 | 第43-46页 |
| ·欧洲和美国关于螺钉自攻螺钉抗剪破坏的设计方法 | 第46-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组合墙体抗侧性能简化理论计算公式的计算分析 | 第50-66页 |
| ·引言 | 第50页 |
| ·简化理论计算公式计算承载力结果和试验结果比较分析 | 第50-54页 |
| ·对文献试验分析 | 第50-51页 |
| ·试件的设计和试验结果 | 第50-51页 |
| ·简化理论计算公式计算承载力结果和试验结果比较 | 第51-54页 |
| ·理论计算公式计算承载力结果与国外规范给出结果比较 | 第54-58页 |
| ·分析各种因素对贴单面OSB板组合墙体承载力的影响对比分析 | 第58-60页 |
| ·简化理论计算公式计算刚度和变形与试验结果比较 | 第60-62页 |
| ·分析各种因素对单面贴OSB板组合墙体刚度的影响对比 | 第62-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五章 组合墙体抗侧性能有限元分析 | 第66-81页 |
| ·引言 | 第66页 |
| ·组合墙体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66-71页 |
| ·模型参数选取 | 第66-67页 |
| ·单元选取 | 第67页 |
| ·单元分析和网格划分 | 第67-68页 |
| ·材料本构关系的选取 | 第68-69页 |
| ·边界约束及加载 | 第69页 |
| ·有限元求解分析 | 第69-71页 |
| ·有限元后处理 | 第71页 |
| ·有限元分析结果与简化理论计算公式计算结果对比 | 第71-78页 |
| ·单面贴OSB板组合墙体性能分析对比 | 第71-73页 |
| ·组合墙体有限元分析 | 第71-72页 |
| ·简化理论计算公式计算抗侧性能结果和有限元计算分析对比 | 第72-73页 |
| ·单面贴石膏板组合墙体性能分析对比 | 第73-75页 |
| ·组合墙体有限元分析 | 第73-74页 |
| ·简化理论计算公式计算抗侧性能结果和有限元计算分析对比 | 第74-75页 |
| ·双面贴板组合墙体性能分析对比 | 第75-78页 |
| ·OSB板和石膏板贴面组合墙体参数变化对抗侧性能影响对比 | 第78-80页 |
| ·OSB板和石膏板贴面组合墙体厚度变化对抗侧性能影响 | 第78-79页 |
| ·OSB板和石膏板贴面组合墙体钢龙骨强度变化对抗侧性能影响 | 第79-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81-85页 |
| ·本文的成果 | 第81-84页 |
| ·有待完善的工作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