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前言 | 第10-31页 |
·外排泵与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 第10-15页 |
·细菌耐药性机制 | 第10-11页 |
·外排泵分类 | 第11-13页 |
·RND多重药物外排泵 | 第13-15页 |
·大肠杆菌AcrAB-TolC外排泵系统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外排系统AcrAB-TolC与大肠埃希氏菌多重耐药性的关系 | 第15-16页 |
·大肠埃希氏菌外排系统AcrAB-TolC的组成及分子结构 | 第16-21页 |
·RNAi分子机制和研究方法进展 | 第21-27页 |
·RNAi的分子机制 | 第22-25页 |
·RNAi研究方法进展 | 第25-27页 |
·人工合成小分子抑制剂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干扰外排泵组装的外排泵抑制剂 | 第27-28页 |
·阻断外排泵能量来源的外排泵抑制剂 | 第28页 |
·阻碍底物通过外排泵通道的外排泵抑制剂 | 第28页 |
·机制未知的外排泵抑制 | 第28-29页 |
·本研究的前期工作基础 | 第29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创新点 | 第30-31页 |
2.RNAi对大肠杆菌外排泵AcrA基因抑制作用研究 | 第31-47页 |
·菌株 | 第31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31-32页 |
·耐药菌株的临床筛选 | 第32页 |
·菌株的人工诱导耐药性 | 第32-33页 |
·细菌含量的标准曲线制作 | 第32页 |
·诱导耐药 | 第32-33页 |
·菌株3类抗生素耐药基因的PCR检测 | 第33-34页 |
·菌株外排泵AcrA基因的PCR鉴定 | 第34-35页 |
·引物设计 | 第34-35页 |
·DNA模板制备 | 第35页 |
·AcrA基因的扩增 | 第35页 |
·PCR产物的电泳观察和目的基因的回收测序 | 第35页 |
·siRNA的设计合成 | 第35-36页 |
·siRNA对耐药菌株的抑制研究 | 第36-38页 |
·实验设计原则 | 第36页 |
·实验分组 | 第36-37页 |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耐药菌株的临床筛选结果 | 第38-39页 |
·人工诱导耐药菌株实验结果 | 第39-41页 |
·细菌含量的标准曲线制作结果 | 第39-40页 |
·质控大肠杆菌的诱导结果 | 第40-41页 |
·菌株3类抗生素耐药基因的PCR检测结果 | 第41-43页 |
·菌株AcrA基因的扩增结果 | 第43页 |
·siRNA的设计合成结果 | 第43-44页 |
·siRNA对耐药菌株的抑制研究结果 | 第44-47页 |
3.合成小分子对大肠杆菌外排泵抑制作用研究 | 第47-54页 |
·菌株 | 第47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47页 |
·小分子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47-48页 |
·菌株外排泵TolC基因的PCR检测 | 第48页 |
·合成小分子对大肠杆菌外排泵TolC基因抑制作用研究 | 第48-49页 |
·小分子化合物合成结果 | 第49-51页 |
·菌株外排泵TolC基因的PCR检测结果 | 第51页 |
·合成小分子对大肠杆菌外排泵TolC基因抑制作用结果 | 第51-54页 |
4.讨论 | 第54-58页 |
·实验菌株外排活性和耐药性 | 第54-55页 |
·RNA干扰靶基因选择 | 第55-56页 |
·RNA干扰策略和研究方法 | 第56页 |
·小分子抑制剂对外排泵的影响 | 第56-58页 |
5.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 | 第64-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