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7页 |
·煤的产量及应用情况 | 第10页 |
·煤中微量元素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煤中砷、溴、碘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煤燃烧中砷、溴、碘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煤中砷、溴、碘分析方法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微波消解技术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 第17-21页 |
·微波消解 | 第17-19页 |
·微波消解技术原理 | 第17-18页 |
·微波消解技术特点 | 第18页 |
·微波消解技术应用实例 | 第18-19页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 | 第19-21页 |
·ICP-MS 的起源和发展 | 第19页 |
·仪器结构、原理及最新进展 | 第19-21页 |
·ICP-MS 的应用 | 第21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微波消解ICP-MS 同时测定煤、焦中砷、溴、碘研究 | 第23-40页 |
·实验部分 | 第23-25页 |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3-25页 |
·实验仪器及参数 | 第23-24页 |
·实验试剂 | 第24-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5-38页 |
·消解体系选择 | 第25-26页 |
·仪器条件优化 | 第26页 |
·酸、水的纯化 | 第26页 |
·酸体系下的砷溴碘校正曲线 | 第26-27页 |
·空白的监控 | 第27-28页 |
·元素损失的问题 | 第28-29页 |
·硝酸介质浓度的确定 | 第29-30页 |
·其它酸试剂的影响 | 第30-31页 |
·内标元素的选择 | 第31页 |
·元素测定干扰及消除 | 第31-32页 |
·Br、I 价态对质谱信号的影响 | 第32-34页 |
·溶液加热与催化剂试验 | 第34-35页 |
·Br、I 的记忆效应及消除 | 第35-36页 |
·精密度、检出限 | 第36页 |
·样品分析与回收率 | 第36-37页 |
·实际样品的分析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煤燃烧痕量元素砷、溴、碘的分布与释放控制研究 | 第40-53页 |
·实验仪器、试剂及装置图 | 第40-41页 |
·实验仪器及参数 | 第40-41页 |
·实验试剂 | 第41页 |
·实验装置图 | 第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2-51页 |
·碱性体系下的砷溴碘校正曲线 | 第42页 |
·内标元素的确立 | 第42-43页 |
·元素损失的问题 | 第43页 |
·吸收液的选择 | 第43-44页 |
·温度、流量和时间对痕量元素As、Br、I 释放率的影响 | 第44-47页 |
·温度对痕量元素As、Br、I 释放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不同气体流量对痕量元素As、Br、I 释放率的影响 | 第46页 |
·时间对痕量元素As、Br、I 释放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渣的测定 | 第47-48页 |
·渣的微波消解和测定 | 第47-48页 |
·渣颜色和残余量 | 第48页 |
·煤燃烧后痕量元素As、Br、I 的分布 | 第48-49页 |
·固体添加剂对痕量元素As、Br、I 释放控制的试验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53-56页 |
·讨论 | 第53页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53页 |
·结论 | 第53-56页 |
·微波消解ICP-MS 同时测定煤、焦中砷、溴、碘 | 第53-54页 |
·煤燃烧痕量元素砷、溴、碘的分布与释放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