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陕西“一线两带”区城乡协调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第一章 导论第13-22页
   ·研究背景第13-14页
     ·陕西“一线两带”区的特殊地位及其城乡发展的不协调性第13-14页
     ·城乡协调发展模式选择是促进城乡发展的关键问题第14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4-15页
     ·研究目的第14页
     ·研究意义第14-15页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5-20页
     ·国外研究动态第15-17页
     ·国内研究动态第17-19页
     ·研究评述第19-20页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20-21页
     ·研究思路第20页
     ·研究方法第20-21页
   ·可能的创新之处第21-22页
第二章 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理论第22-30页
   ·城乡范围及城乡关系第22-24页
     ·城乡的范围第22页
     ·城乡关系及其类型第22-24页
   ·城乡协调发展的提出第24页
   ·城乡协调发展的界定第24-25页
   ·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第25页
   ·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容第25-26页
     ·从城乡统筹方面对城乡协调发展内容的界定第26页
     ·从城乡融合的角度来研究城乡协调发展第26页
   ·城乡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第26-27页
   ·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理论第27-30页
     ·城乡融合发展理论第27页
     ·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第27-28页
     ·城市化发展理论第28页
     ·城乡网络化发展理论第28-30页
第三章 陕西“一线两带”区城乡发展现状分析第30-39页
   ·陕西“一线两带”区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第30-32页
     ·地理环境及区位第30页
     ·自然资源第30页
     ·城镇布局第30-31页
     ·交通、通讯第31页
     ·科技第31页
     ·GDP 构成第31页
     ·对外经济第31页
     ·教育第31-32页
   ·“一线两带”区城乡社会经济差距分析第32-39页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第32-33页
     ·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第33-35页
     ·产业结构方面的差距第35-37页
     ·城乡义务教育体制的差距第37页
     ·城乡医疗卫生发展水平差距第37-38页
     ·城乡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第38-39页
第四章 陕西“一线两带”城乡协调发展的测度及效应分析第39-46页
   ·陕西“一线两带”区城乡协调发展的测度第39-42页
     ·总体思路第39页
     ·城乡协调度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第39-40页
     ·指标评价方法第40-41页
     ·计算步骤第41页
     ·结果分析第41-42页
   ·陕西“一线两带”区城乡发展的效应分析第42-43页
     ·城乡差距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效应第42-43页
     ·城乡差距对经济社会的消极效应第43页
   ·陕西“一线两带”区城乡社会经济不协调发展的原因分析第43-46页
     ·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第43-44页
     ·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滞后第44页
     ·国家投资体制的城乡差异第44页
     ·农民的市场适应能力差第44-45页
     ·农业生产内部的局限第45-46页
第五章 陕西“一线两带”区城乡协调发展模式选择第46-53页
   ·现存城乡协调发展模式及其评述第46-48页
     ·以城带乡发展模式第46页
     ·以乡促城发展模式第46-47页
     ·城乡融合发展模式第47页
     ·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第47-48页
   ·陕西“一线两带”区城乡协调发展模式的选择第48-53页
     ·陕西“一线两带”区城乡协调发展模式选择的条件第48-49页
     ·陕西“一线两带”区城乡协调发展模式的确定第49页
     ·确保城乡网络化协调发展模式良好运行的关键点第49-53页
第六章 陕西“一线两带”区城乡网络化模式的运行机理第53-58页
   ·城乡产业网络化第53-54页
   ·城乡城镇建设层级网络化第54页
   ·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化第54-55页
   ·城乡市场网络化第55-56页
   ·城乡公共事业网络化第56-58页
第七章 实现陕西“一线两带”区城乡协调的对策第58-63页
   ·加快关中工业化进程,增强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第58页
   ·做好关中城镇体系规划,加速城镇化建设第58-59页
   ·深化城乡体制改革,促进城乡关系协调发展第59-60页
   ·加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逐步实现农业和农村社会的现代化第60-61页
   ·培育关中城乡特色产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致谢第66-67页
作者简介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陕西省地区经济增长差距及收敛性研究
下一篇:杨凌示范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趋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