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8-18页 |
·我国牡丹种质资源现状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 第8-9页 |
·我国牡丹育种现状 | 第9-10页 |
·开展牡丹远缘杂交的必要性 | 第10-12页 |
·牡丹远缘杂交后代的早期鉴定 | 第12-16页 |
·远缘杂交后代早期鉴定的必要性 | 第12页 |
·远缘杂交后代早期鉴定的方法 | 第12-16页 |
·本课题的意义及目的 | 第16-18页 |
·课题立项依据 | 第16-17页 |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2 亲本的收集 | 第18-24页 |
·肉质花盘亚组牡丹形态观察记录 | 第18-20页 |
·黄牡丹(Paeonia lutea)性状观察记录 | 第18-19页 |
·紫牡丹(Paeonia delavayi)性状观察记录 | 第19-20页 |
·狭叶牡丹(Paeonia potaninii)性状观察记录 | 第20页 |
·革质花盘亚组牡丹形态观察记录 | 第20-22页 |
·肉质花盘亚组和革质花盘亚组形态上的差异 | 第22-23页 |
·待鉴定单株的选择 | 第23-24页 |
3 杂种鉴定 | 第24-44页 |
·形态标记鉴定法 | 第24-35页 |
·2004年杂交F1代的鉴定 | 第24-30页 |
·以黄牡丹为母本所得F1代杂交种特征 | 第24-26页 |
·以紫牡丹为母本所得F1代杂交种特征 | 第26-27页 |
·以狭叶牡丹为母本所得F1代杂交种特征 | 第27-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2001年杂交F1代和2002年杂交F1代的鉴定 | 第30-35页 |
·对‘华夏一品黄'的形态学鉴定 | 第30-33页 |
·对‘华夏玫瑰红'的形态学鉴定 | 第33-35页 |
·小结 | 第35页 |
·RAPD分子标记鉴定法 | 第35-41页 |
·材料选择与采样 | 第36-37页 |
·鉴定单株的选择 | 第36页 |
·材料的采样与处理 | 第36-37页 |
·方法 | 第37-41页 |
·DNA的提取 | 第37-38页 |
·PCR扩增反应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2005年杂交后代形态观察 | 第41-44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4-52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实验材料鉴定结果 | 第44页 |
·早期鉴定形态依据 | 第44-45页 |
·形态指标对于亚组间杂交后代早期鉴定的作用 | 第45-46页 |
·讨论 | 第46-52页 |
·假杂种的来源及父本在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 第46页 |
·主要形态性状的遗传学研究 | 第46-47页 |
·远缘杂交的育种前景及对于假杂种的利用 | 第47-49页 |
·牡丹亚组间远缘杂交育种前景 | 第47-48页 |
·假杂种的应用价值 | 第48-49页 |
·发展远缘杂交育种需要注意 | 第49-50页 |
·充分了解亲本的性状 | 第49页 |
·科研与生产的相结合 | 第49页 |
·开辟育种思路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图版 | 第56-59页 |
个人简介 | 第59-60页 |
导师简介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